更让他明白,乾元当权的时代,是时候换换了。
中庸科考大获全胜,困在内宅的坤泽们也可以摆脱无望的婚姻,重新迎接新的生活,这一切全都是长公主姜随的功劳。
所以科考结束后,姜随不光是在京城名声大噪,在全国都是如此。
京中已经出现了该由姜随当皇太女的声音,这真的实打实的动了乾元们的蛋糕,让他们很是不满。
弹劾姜随的折子很快摆满了姜世荣的桌案,他立马将姜随叫进了宫里。
见到姜随的第一眼,姜世荣便开始苦口婆心的教导。
“随儿,朕跟你说了多少次,让你低调行事,你要的东西,要走的路,朕会帮你铺好,但你看现在,弹劾你的奏折已经堆满了朕的书案,你要朕怎么跟这些大臣说?”
“你现在做的事情,都是在动他们的核心利益,他们岂能容你?”
姜随看了眼姜世荣桌子上的奏折,眼中闪过一丝嘲讽的笑,容她,嘉明能容她的人能有几个?她看最不能容她的人,当属于面前这位口口声声都是为了她好的父皇了。
“父皇,我最近认真想过了,我不能一直躲在父皇您的羽翼下,我得学会成长!”
“您也说了,儿臣动了乾元们的核心利益,但若父皇您最后想让儿臣继承大统,儿臣照样也会动他们的核心利益啊!早动晚动都是动,为何不早些动他们?”
“而且有父皇在,就算儿臣做的再过分,都有您给儿臣托底不是吗?”
即便姜世荣很不想承认,但这个话姜随说的确实没有问题。
姜随乘胜追击:“京中这些酒囊饭袋这些年就是过得太好了,不知道这天下终究还是姓姜,父皇想让他们退,他们就必须退!”
姜随这番话把姜世荣堵得那叫一个哑口无言,他沉默了一瞬,问姜随:“随儿,你不怕死?不怕你那些大臣们害你?”
“这不是有父皇给儿臣准备的暗卫吗?您放心,有他们在,儿臣不会有事的,这个改革,儿臣已经下定决心必须推进了。”
此话一出,姜世荣便知道阻止姜随是不可能了,而且允许中庸参加科考也是他亲口答应,亲自下的圣旨。
君无戏言,再收回也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打落牙齿活血吞。
他只能将那些奏折全部驳回,再将京中现在的风声透露给姜雅,以及自己那个最没存在感的小儿子姜庸。
姜庸今年不过17,但却早已展现出自己的心狠手辣、狼子野心。
现在姜宇是个残废,之前拥护他的那批人都投靠到了姜庸的名下,所以现在他只能拉姜庸入局。
也如他所料,姜庸和姜雅知道这个消息很是愤怒,知道即将有大批的中庸入朝堂后,他们开始招兵买马,请那些中庸,投靠他们的麾下。
甚至也让人放出风声,说他们也同样贤明,对乾元、中庸一视同仁。
但他们吹嘘自己的效自然没有姜随强,京中关于姜随继承大统的声音还是没有消停下去。
姜雅和姜庸便动了歪心思,要将姜随置于死地。
而契机便在于剿匪。
去年灾害频发,不少百姓流离失所,落草为寇,这天上早朝,将姜世荣便提起了此事,问和人愿意接下这次剿匪的任务。
姜雅和姜庸已经提前和武将们通过气,所以这个话一出,武将们都以自己有公务或者自己有旧伤为由推辞。
姜雅顺势走出,主动推荐:“陛下,近来长公主颇为受百姓爱戴,民间甚至传出了陛下要立长公主为储君的消息,那此次不如让皇姐前去剿匪?”
“皇姐征战沙场多年,定能不废一兵一卒,将匪收缴了。”
这话一出,姜随的大舅舅赵云城深深看了姜雅一眼,觉得真的是瞌睡来了送枕头。
知道妹妹赵云薇的打算后,他们赵家人找机会开了一场会,得出的结论便是随儿手中没有实权,无法参与政务。
这次姜雅一说,只要姜世荣答应,便是将权利直接送到了姜随的手里,只要姜随将此事完成的很好,权利给出,想再收回便难了。
姜世荣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些,他看了赵云城一眼,问:“礼部尚书,你怎么看?”
赵云城走出来,思考了一下,摇头回绝:“臣觉得不妥。”
“哦?有何不妥?”
赵云城答:“殿下已经在家闲赋一年,不问政事了。她手中的大军也在她上缴虎符后分成了好几批,分别进入了五个军队继续服役。”
“臣的弟弟是武将,长时间不用作战,战术和武功是会退化的,反应也会跟着慢下来。陛下现在让殿下去剿匪,完全是为难啊!”
“是啊,陛下。”绍王也站出来应和,“殿下现在已经成亲,有自己小家,将她再置于危险之中,实属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