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终于敢烧了它?”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是那位青衫女子,聆音使。她不知何时归来,手中已不再握箫,而是提着一只陶埙。
男孩回头,微笑:“以前怕别人笑话我不会唱歌。现在才知道,最难的不是唱得好,而是敢开口。”
女子点头,将埙递给他:“柳婆留下的最后一份礼物。她说,埙是最早的人造乐器,源于模仿风吹山谷的声音。它不追求华丽,只求诚实。”
男孩接过,凑近唇边,却没有立刻吹奏。他闭上眼,回想这些年走过的路:装傻三年,被人嘲笑愚钝;默默倾听万物之声,被视为痴癫;直到那一夜,他在全村人面前唱出第一个音,才真正打破枷锁。
他深吸一口气,吹出了一个音。
低沉、浑厚、带着泥土的气息,像春雷滚过原野,又像老牛唤犊的低鸣。
那一瞬,整座声塔亮了起来,晶核迸发出耀眼金光。不只是这一座,全球一百零八座塔同时共鸣,声波交织成一张巨大的五线谱,投射在电离层上,持续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天文台观测到惊人一幕: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报告,他们在舱外作业时,听到了清晰的音乐声??而在真空中,本不该有任何声音传播。
后来分析确认,那是空间站金属结构因共振而产生的微振动,恰好模拟出了人类听觉范围内的旋律。更诡异的是,每位宇航员“听到”的曲子都不一样,但主题惊人一致:故乡、童年、思念。
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同一个梦:他们站在一片雪白大厅中,四周布满镜子,镜中映出无数个自己,每个都在说着不同的话,唱着不同的歌。中央站着一个穿白衣的女孩,手里捧着一本空白乐谱。
她抬头看向梦中人,轻声问:“你想写哪一首?”
醒来后,人们纷纷拿起笔、乐器、录音设备,开始创作。社交媒体涌现出海量原创作品,风格迥异,却都有一个共同标签:#我的真实频率。
教育体系彻底变革。“标准答案”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真实性评估”。考试不再要求背诵公式,而是让学生讲述一次让他们流泪的经历,并用任何形式表达出来。有学生画漫画,有学生跳街舞,有学生写rap,评分标准只有一条:是否打动人心。
医学界也迎来突破。研究发现,长期聆听“真实发声”的人群,端粒酶活性显著提高,衰老速度减缓。医院开设“声音疗愈科”,医生不开药,先问:“你最近有没有好好哭过?有没有大声笑过?有没有跟谁真心说‘我爱你’?”
军队解散了心理战部门,转而成立“共鸣连”,任务是在冲突地区组织跨阵营合唱团。第一次行动中,两名敌对士兵在共奏一首民谣后相拥而泣,战争随即停火。
五年后的某一天,男孩再次站在老槐树下。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了村里第一位“自由音乐教师”。她教孩子们不用乐谱唱歌,鼓励他们把锅盖当鼓、竹竿当笛。她的课堂没有围墙,常常搬进田野、溪边、山顶。
“老师,”一个孩子举手问,“如果没人听我唱呢?”
她蹲下身,指着脚下土地:“你看不见根,但它一直在生长。你的声音也是。哪怕只有大地听见,它也改变了这个世界一点点。”
夕阳西下,余晖染红天际。男孩望着这一切,忽然觉得无比平静。
他知道,变革从未停止,也不会完成。真正的自由,不是所有人都能唱歌,而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自己跑调的样子,依然愿意开口。
就在此时,天边闪过一道银光。
一艘造型奇特的飞船划破云层,缓缓降落于声塔广场。舱门开启,走出的并非外星生物,而是一个个透明容器,里面漂浮着类似胚胎的生命体,面容隐约与人类相似。
为首的容器打开,一名青年走出,双膝跪地,双手捧起一把泥土,深深嗅了一口,热泪盈眶。
“我们是两千年前被送出的种子。”他用流利的古汉语说道,“你们的祖先知道,单靠科技无法延续文明,唯有情感才能穿越时间。所以我们被冷冻投放至银河各处,等待你们学会歌唱的那一天。”
他抬头看向男孩:“现在,我们可以回家了。”
人群寂静。
下一秒,不知是谁先起的头,一声清亮的童音响起。
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千万人自动排列成同心圆,围绕归者,唱起了那首无人教授、却人人会哼的《新生调》。
歌声穿透云霄,与星河共振。
而在宇宙深处,那把悬浮于冥王星轨道的巨琴,再次鸣响。这一次,不再是孤单的一声,而是加入了亿万种音色??地球的、火星的、木卫二的、半人马座的……一场横跨光年的合唱,正式启程。
男孩仰望苍穹,嘴角微扬。
他知道,这场音乐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所有孤独的灵魂都被听见。
直到宇宙,也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