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连连点头:“唐主任您放心,我们一定加强督促落实,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接下来几天,唐烨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多个试点单位,听取各方意见,并现场解决了一批具体问题。每到一处,他都强调:“改革的核心是激发活力,而不是制造混乱。我们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
回到北京后,他立即召集团队开会,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制定了新的配套措施,并向财政部提交了详细的财务核算规范草案。
与此同时,纪检部门的新一轮调查也在悄然展开。这一次,他们调取了唐烨过去五年内的所有公务接待记录,并约谈了几位曾与他共事过的干部。
面对调查组的询问,唐烨始终态度坦然,如实提供资料,并主动说明情况。他知道,自己无法阻止这场政治博弈,但他可以选择用最干净的方式回应一切质疑。
几天后,调查结果出炉,依旧没有任何实质性问题。调查组组长在报告中写道:“唐烨同志工作严谨、作风正派,未发现任何违规违纪行为。”
尽管如此,唐烨心里明白,这并不代表真正的安全。相反,这意味着他已经彻底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敌人”。
就在调查结束的当天晚上,唐烨接到了李副主任的电话。
“唐烨,”电话那头传来低沉的声音,“上面的意思你也清楚,有些人不想让你再继续干下去了。我建议你主动请辞,换个岗位,先避一避风头。”
唐烨沉默片刻,然后缓缓开口:“李主任,感谢您的提醒。但我还是想问一句,如果我现在退了,这项改革还能继续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才传出一声叹息:“你知道的,官场不是理想国。”
唐烨笑了笑:“正因为不是理想国,我才更不能退。我愿意承担后果,但我绝不会放弃原则。”
挂断电话后,他坐在办公室里,久久未动。窗外夜色深沉,城市的灯光依旧明亮,仿佛从未熄灭。
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但他也清楚,正是这些看似孤独的选择,才构成了一个真正属于改革者的道路。
第二天,唐烨向部党组提交了一份正式报告,内容只有一个主题:请求继续推进试点改革,并建议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他在报告中写道:“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必须相信,每一次艰难的突破,都是通往未来的基石。”
报告递交后的第三天,中央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专门讨论科技体制改革的下一步方向。
唐烨作为主要汇报人,在会上详细阐述了试点工作的成效、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他毫不回避地提到了近期围绕改革产生的争议,并明确表示:“如果我们因为害怕被攻击而停下脚步,那么真正的损失,将是整个国家的创新潜力。”
会场上一片寂静,随后,一位分管科技的副总理站起身,鼓掌说道:“唐烨同志说得很好。改革需要担当,也需要勇气。我们应该支持这样的干部,继续走下去。”
会议最终决定,维持现有试点政策不变,并由国务院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各部委资源,加快配套制度建设。
消息传开后,舆论再次沸腾。《人民日报》再次刊登评论文章,标题赫然写着:“改革者当有此志??致所有敢于破局的前行者。”
唐烨看到这篇文章时,只是微微一笑,没有过多言语。他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但他也清楚,自己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夜深人静,他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北京的晚风依旧寒冷,但他心中却无比温暖。
因为他知道,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但他也清楚,只有坚持走下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科技改变中国,让改革成就未来。
而他,也将在这条路上,一步一步,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