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红字的横幅触目惊心!
??“冤!杀人偿命!
??“还我公道!血债血还!”
跪在马路中央,最前面是两个身形枯槁的老人。
在两人身后还跪着一个中年女子和两个孩子。
五个人都是披麻戴孝的装扮,将前面的路给堵死了。
开道的警车停下,气氛紧张起来。
县长高宏朝不远处财政局局长杨国良瞄了一眼。
怀疑这件事是杨国良安排的,他不会胆子这么大,这么没有大局观吧!
万明头皮发麻,今天自己是负责维护秩序的主要负责人,遇到这种。。。。。。
唐烨的改革步伐并未因一次调查风波而停歇。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科技不仅是发展的引擎,更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在纪检部门澄清事实后,唐烨迅速恢复了工作节奏。他深知,改革不能只靠个人意志推动,必须依靠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其可持续性。于是,他开始着手构建一套更完善的“科技治理评估体系”,将科技政策的执行、监管与绩效挂钩,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成果。
“我们要让科技项目真正落地生根,而不是变成‘盆景工程’。”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强调,“过去我们重立项、轻管理,现在要反过来,强化全过程监督和结果导向。”
这套评估体系的核心在于“数据真实”和“群众评价”。唐烨亲自推动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科技项目数据库,所有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都纳入统一平台,并向公众开放查询权限。同时,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重点项目进行实地核查和民意测评。
这项改革一经推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发震动。一些长期依赖虚假数据、夸大成效的地方官员开始坐立不安,而基层干部和科研人员则纷纷点赞:“终于有人管一管这些浮夸的项目了!”
然而,改革总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没过多久,一封匿名举报信再次出现在中纪委信箱里,内容直指唐烨“滥用职权”、“干预地方科技项目审批”。
这一次,唐烨没有选择沉默。他主动找到纪检部门负责人,开门见山地说:“我愿意接受任何调查,只要能让大家看清真相。”
调查很快启动,但这次唐烨早有准备。他提供了完整的项目审批流程记录、专家评审意见以及第三方评估报告,证明自己从未插手具体项目的审批决策,而是始终坚持“制度先行、程序透明”的原则。
调查持续了半个月,最终结论清晰明了:所谓“干预审批”纯属子虚乌有,所谓的“问题项目”也经得起检验。举报人身份被查实为某地一名曾因虚报项目被通报的官员,试图通过诬告转移注意力。
事件曝光后,舆论再次反转。多家主流媒体刊发评论文章,称赞唐烨“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并呼吁加大对科技领域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
唐烨却并未因此沾沾自喜。他在一次全国科技系统廉政建设大会上严肃指出:“科技改革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必须时刻警惕那些披着创新外衣的腐败行为,防止改革成果被少数人窃取。”
为此,他推动出台了《科技系统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防控指引》,明确列出12类高风险岗位和对应的监督措施,要求各地科技部门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权责清晰、监督到位。
与此同时,他还倡导建立“科技反腐联盟”,联合纪检监察机关、审计部门、高校科研单位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打击科技领域的腐败现象。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整个科技系统的风气明显好转。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敢于讲真话、做实事,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效,而非一味追求“数字政绩”。
在东部某省,一位大学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环保材料,成功替代传统塑料,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还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广泛认可。该省科技厅厅长感慨道:“以前我们总想着怎么包装项目去争取资金,现在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把技术真正转化成产品,服务社会。”
在中部某市,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依托政府搭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顺利对接资本市场,完成B轮融资,并计划登陆科创板。公司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如果不是政府主动为我们牵线搭桥,我们根本不敢想象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唐烨看到这些变化,内心充满欣慰。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随着“县域科技赋能计划”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科技创新的大潮中。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市场渠道不畅……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影响整个改革的进程。
为此,唐烨决定亲自带队,深入一线调研。他先后走访了十余个县市,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实验室,与企业家、农民、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
有一次,在西部一个偏远山区,他见到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利用当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开发出一款保健饮品,但由于缺乏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产品始终打不开市场。
“我们不缺好产品,缺的是走出去的机会。”年轻人说。
唐烨听后深感震撼。他意识到,光有技术创新还不够,必须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回到北京后,他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开会,提出打造“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的构想。这个平台不仅要汇聚全国最优质的科技成果,还要整合金融、物流、法律、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帮助企业和科研机构实现高效对接。
“我们要让科技成果不再沉睡在论文里,而是真正走向市场,创造价值。”他说。
在他的推动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正式启动建设。首批入驻的企业超过500家,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平台上线不到半年,就促成技术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增长超千亿元。
与此同时,唐烨还推动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