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选择闭口不言,审讯一时间难以推进!
审讯室的门被推开。
万明回头望去。
县公安局政委崔勇走了进来。
杨虎看到崔勇之后眼睛一亮。
崔勇瞪了杨虎一眼,杨虎立即有所领悟。
崔勇在暗示自己不要轻举妄动。
“崔政委,我正在审案子,你有事吗?”万明不动声色地问。
崔勇脸上露出笑容:“万县长,借一步说话。”
万明阴沉着脸,跟着崔勇来到隔壁办公室。
崔勇掏出一根烟,万明却拒绝了。
“老崔,烟就不抽了。今天这个事情比较严重,。。。。。。
唐烨的改革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从科技部内部机制调整到全国科研体系重构,从政策出台到落地执行,每一步都伴随着质疑、阻力甚至对抗。但这些,并未让他停下脚步。
随着“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办公室”的成立,林婉清迅速展开工作,组织专家对全国范围内的重点科研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她发现,在过去一年中,有超过十个研究团队在各自为战地研发同一类芯片架构,导致大量资源重复投入,效率低下。她将这一问题直接上报给唐烨,并建议建立统一的技术路线图,明确优先级和分工,避免无谓内耗。
唐烨当即拍板:“我们要做的是引领者,不是跟随者。不能让科学家们陷入低效竞争,必须形成合力。”
在他的推动下,《国家重点技术协同研发指南》正式发布。这份文件不仅明确了未来三年的核心攻关方向,还首次引入“技术成熟度评估”机制,由第三方专家团队定期对项目进展进行动态评估,确保资源向真正具备突破潜力的方向倾斜。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唐烨再次力推《科研绩效考核改革试点方案》,提出“成果导向、贡献优先”的评价机制。不再以论文数量、专利申请量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更注重实际应用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此举在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发强烈反响,许多一线科研人员表示:“终于有人理解我们了。”
然而,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就在新政策逐步推行之际,一封匿名举报信悄然出现在某中央巡视组的案头,指控科技部存在“资源分配不公”“重点项目涉嫌利益输送”等问题,并附上部分数据截图作为所谓“证据”。
这封举报信迅速引起了高层关注。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在当前国际形势敏感、国内舆论高度聚焦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唐烨没有慌乱。他第一时间召开科技部党委会,公开回应此事:“我们欢迎监督,但我们更相信事实。如果真有问题,我们绝不姑息;如果没有问题,我们也要主动澄清。”
随后,他亲自协调审计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举报信所涉项目进行全面核查。同时,他还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监督,确保整个过程透明公正。
调查持续了一个多月,最终结果表明,相关项目均按照既定流程推进,资金使用规范,不存在重大违规行为。举报信中所谓的“证据”,多数是断章取义或误解所致。
尽管如此,唐烨并未因此放松警惕。他深知,科技改革触动的是深层次的利益格局,而这种来自体制内外的质疑和攻击,今后只会越来越多。
“我们必须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制度防线。”他在一次科技系统内部会议上强调,“只有用制度保障公平,才能赢得信任。”
于是,在他的主导下,《国家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规程》正式出台。该规程涵盖立项评审、中期评估、结题验收、成果转化等全流程环节,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可监督。
此外,他还推动建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专门负责重大项目涉及的伦理风险评估,防止科研活动偏离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