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我的哥哥是高欢 > 第265章 高氏育儿经(第2页)

第265章 高氏育儿经(第2页)

两人合兵一处,定计反击。利用春季融雪导致山路泥泞,诱敌深入峡谷,以火攻配合弩阵封锁出口,一举歼灭突厥先锋三千余人,俘获战马五千匹,更斩杀北魏叛将贺拔胜之子贺拔延寿。残敌仓皇北遁,退回漠南。

战后,高洋并未班师,反而下令在雁门设立“北防都护府”,统辖六镇残兵与屯卫戍卒,重建烽燧体系,并派遣农学堂技官随军北上,指导边民垦荒种麦,试行“军屯一体”新政。他还亲自起草《边民安辑令》,宣布凡归附者,不论胡汉,皆授田免税,子女可入学堂习汉字、读律法。短短数月,收拢流民万余,重建村落三十余座。

消息传回晋阳,朝堂震动。有大臣奏请治高洋“擅自兴兵”之罪,却被高欢压下。数日后,宫中再遣使者,赐黄金千两、战马百匹,并加封高洋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总揽北方边防大权。

使者临行前私下对杜丰叹道:“丞相近来常独坐书房,翻阅旧档,每每看到你们在恒州所上的奏报,便久久不语。有一回,他指着一份民议堂议事记录说:‘此非权术,乃仁政也。若天下皆如此治,何愁不兴?’”

高洋听罢,只淡淡一笑:“他终于明白了。”

然而,真正的变局来自南方。

夏末,建康传来消息:梁帝萧衍病重,太子萧纲软弱,权臣朱异专权,江南政局动荡。与此同时,西魏宇文泰趁机陈兵汉中,扬言南征。东魏朝廷内部顿时分裂,一派主张联合西魏共伐梁国,瓜分江南;另一派则认为应休养生息,巩固北方。

高欢召集诸子议事。高澄虽囚于宫中,仍通过亲信递出密笺,力主南征,称“机不可失,当趁乱取利”。而高洋回书直言反对:

**“今北方初定,民生尚艰,若轻启大战,劳民伤财,恐前功尽弃。且西魏狼子野心,所谓‘联兵’,不过是借我之力除其南患,而后反噬耳。愿父帅以苍生为念,止戈为武。”**

此书呈上,满朝哗然。有人讥讽高洋“畏战怯敌”,更有崔氏遗老上表弹劾,称其“阻挠国策,私蓄异志”。

高欢沉默十日,终采纳高洋建议,下令罢兵议和,遣使赴梁修好。

秋分之日,高洋正在恒州主持秋收祭典,忽接晋阳急信:高欢亲笔召其入京,共商国是。

杜丰忧心忡忡:“此去凶险莫测。万一……”

“万一怎样?”高洋披上紫金蟒袍,束紧腰带,“我若不去,才是示弱。父亲召我,未必是惩,或许是试。”

他登上马车,回望恒州城。渠水蜿蜒,稻浪起伏,孩童在田埂奔跑,笑声清脆。一名小女孩捧着一束野花跑来,塞进他手中:“高都督,送你花,谢谢你让我们有饭吃。”

高洋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将花别在盔缨之上。

“记住,”他对身边将士说,“我不在的时候,新政不可停,民议堂不可废,查田查户不可懈。若有任何人妄图倒行逆施,就说??高洋说过,民心不可欺,天道不可违。”

马车启动,驶向南方。

沿途所见,皆是新政成果。昔日荒芜之地如今阡陌纵横,驿站茶棚中百姓谈论的不再是哪家豪强占地,而是今年亩产几石、孩子能否进学堂识字。甚至有村妇唱起新编的小调:

“高都督,不姓崔,

不靠祖荫靠实干。

修渠引水养万人,

敢把王侯当草根!”

十日后,高洋抵达晋阳。城门外,高欢亲率百官相迎。父子相见,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尽在无言之中。

入宫夜宴,高欢举杯道:“昔者秦用商鞅而强,汉行晁错而危。改革之道,最难在持守。你能于一隅之地,行破旧立新之举,且百姓拥戴,邻郡效仿,实乃国家之幸。”

高洋叩首答曰:“儿不敢居功,唯念父亲教诲: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始终不敢忘本。”

宴毕,高欢单独召见。烛影摇红,老父凝视少子,终问一句:“若有一日,你要走的路与我相悖,你会如何?”

高洋抬头,目光清澈而坚定:“我会走自己的路。但无论多远,都不会背叛您教我的道理??天下为公。”

高欢长叹,挥手屏退左右,从案底取出一道密诏,亲手交予高洋:“这是为你准备的遗诏副本。若我百年之后,朝中有变,你可凭此号令三军,匡扶社稷。”

高洋双手接过,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那一夜,他没有回驿馆,而是在父亲书房外守了一宿。

翌日清晨,他启程返回恒州。路过汾河渡口时,特意停下,眺望水流滔滔。

杜丰问:“大人在想什么?”

“我在想,”高洋轻声道,“这条河,曾被孙腾用来断我粮道,如今却成了连接南北的血脉。世间万物,本无善恶,唯在用人。”

他又望向远方群山,仿佛看见未来的轮廓:

“有一天,不只是恒州,整个河北、河南、关中、江东……都要有这样的渠,这样的田,这样的民议堂。到那时,或许人们不再问你是士族还是寒门,只问你是否真心为民。”

风起云涌,天地辽阔。

他的身影渐行渐远,融入晨光之中,如同一颗不灭的星火,照亮乱世前行的长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