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温通经脉!”一个学生迅速答道。
“很好。杏仁在方中起什么作用?”
“降利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增强平喘之功。”
“非常正确。最后,甘草呢?”
“调和诸药。”
陈阳满意地笑了笑:“大家对药物的功效掌握得很扎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仅仅知道药物的功效还不够,我们还要明白为什么要用这四味药,它们之间是如何协同作用的。”
陈阳缓缓道:“麻黄发汗解表,但单用麻黄,发汗之力过强,容易损伤正气,所以配桂枝,既能助麻黄发汗,又能温通经脉,防止麻黄发汗太过。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一宣一降,调节肺气的升降,以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使整个方剂的药力更加平和。这就像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博格听着边上姜妍翻译过来的解释,心中不禁感叹,中医的方剂看似简单,几味药组合在一起,却蕴含着如此精妙的配伍原理,这和西医的用药思路完全不同。
西医讲究精准治疗,针对某个靶点用药;而中医则更注重整体,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为有着亲身感受,所以这一次博格并没有抱着成见,而是抱着了解和学习的心态,感受自然不同。
“现在,我们结合一个临床案例来加深理解。”
陈阳说道,“前几天,我接诊了一位患者,他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咳嗽气喘,舌苔薄白,脉浮紧。大家判断一下,这位患者该用什么方剂治疗?”
学生们纷纷低头思考,片刻后,许多人举手回答:“麻黄汤!”
“非常好。”
陈阳点头道,“从患者的症状来看,完全符合我们刚才分析的麻黄汤证。但是,在临床中,疾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很少会出现像条文里描述得那么典型的症状。比如,如果这位患者同时伴有咽喉疼痛,我们该如何调整方剂呢?”
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讨论声。
墨浩博思索片刻后说:“陈老师,咽喉疼痛可能是有热象,是不是可以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清热利咽的药物,比如桔梗、牛蒡子?”
“有道理。”
陈阳点了点头道:“但是,大家要注意,加入清热药物的同时,不能影响麻黄汤辛温解表的主要功效。所以,在用药剂量和药物选择上,要格外谨慎。还有其他想法吗?”
这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陈老师,我觉得可以用银翘散和麻黄汤合方,银翘散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作用,和麻黄汤合方,既能解表散寒,又能清热利咽。”
陈阳微笑着看着她:“这位同学的思路很开阔。合方在临床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组合。但是,合方也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砌,同样要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分析清楚患者的病机,合理配伍药物。”
博格听得入神,他发现陈阳的课堂充满了互动和启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而陈阳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引导着大家在中医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博格没想到陈阳年纪轻轻,不仅仅在肝胆外科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中医水平也高,讲课也如此有水平。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特殊的案例。”
陈阳话锋一转,“有一位患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但是他的脉象不是浮紧,而是浮缓,这又该如何辨证论治呢?”
这个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们都面露困惑之色。
过了一会儿,一位女同学犹豫地举手说:“陈老师,脉象浮缓,是不是和桂枝汤证有点像?但是患者又无汗,这和桂枝汤证的自汗又不一样。”
“非常好,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
陈阳鼓励道,“脉象浮缓,提示有表虚的一面,而无汗又不符合桂枝汤证的典型表现。这时候,我们就要仔细分析患者的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一位坐在前排的男生眼睛一亮,举手说道:“陈老师,我想起来了,《伤寒论》里有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个患者会不会是葛根汤证?”
陈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非常正确!这位同学对经典条文的掌握非常熟练,而且能够灵活运用。”
“葛根汤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葛根、芍药而成。葛根既能解肌发表,又能生津舒筋,缓解项背强几几的症状;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又能制约麻黄、桂枝的辛温燥烈之性。所以,对于这种既有表实无汗,又有表虚之象的患者,葛根汤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方剂。”
陈阳接着说:“通过这个案例,大家要明白,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仅仅根据一两个症状就盲目下结论,要全面、细致地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大家看,有时候辩证并不是那么难,结合条文,结合病症去分析。”
陈阳笑着道:“就像我们做数学题,掌握了公式和基础算法,把复杂的题目分开来,逐步去解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