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侄台鉴:
>汴州案虽结,然朝堂风云未定。圣上近来对贪腐之事愈发重视,恐将掀起新一轮清查。吾观汝才具不凡,若能入仕,必成朝廷栋梁。今闻制科将举,特荐汝入京应试。另,岭南之事,亦非虚言,若有意前往,可携此信赴长安,寻礼部侍郎韦述,此人素与吾交好,或能为汝铺路。
>裴先敬上。”
张岱读罢,心中震动。
原来裴先早已为自己铺好了后路。
他本以为此案之后便可回归平静生活,继续经营家族产业,如今看来,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他低头看着那封信,思索良久,最终轻轻将它收入怀中。
翌日清晨,张岱收拾行囊,准备启程返回洛阳。
临行前,他特意前往州学,与那些曾受其资助的学子们告别。
“诸位日后若能入仕为官,切记清廉公正,莫蹈源复之覆辙。”张岱语重心长地说道。
众学子纷纷跪地叩首,齐声答道:“谨遵先生教诲!”
张岱满意地点点头,转身离去,步伐坚定。
离开汴州之时,正值盛夏,阳光炽烈,蝉鸣阵阵。
他骑马缓行于汴渠之畔,望着两岸繁茂的绿树与繁忙的漕船,心中竟生出几分不舍。
这一段日子,虽短暂却充实,他曾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也曾在此见证正义得以伸张。
如今功成身退,自当另辟天地。
他策马前行,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尘埃之中。
……
与此同时,汴州城内,裴先正于州府书房批阅文书。
窗外蝉鸣不断,屋内寂静无声。
忽然,一名心腹小吏匆匆入内,低声禀报:“使君,刑部来文,说涉案赃款已达七十六万贯,另有金银珠宝、香料奇货等无法估价之物尚未统计完毕。”
裴先微微颔首,淡淡道:“知道了。”
小吏迟疑片刻,又道:“另外,有人密奏圣上,称汴州案牵涉甚广,恐波及数州,建议彻查。”
裴先神色不变,依旧低头批阅文书:“此事我早已预料,不足为奇。”
小吏犹豫再三,终是忍不住问道:“使君,您为何要保全张岱?据属下所知,他在曹州、汴州之间调度漕运时,也曾暗中获利。”
裴先抬眼看他一眼,缓缓说道:“张岱确有私心,但他也做了许多实事。比起那些只知敛财、毫无作为的庸官,他更值得扶持。”
小吏低头不敢再言。
裴先合上文书,站起身来,走到窗前,遥望远处的汴渠。
“这天下,终究需要一些真正做事的人。”他轻声道。
风从窗外吹来,卷起案头纸张,翻飞如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