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 > 19401950(第12页)

19401950(第12页)

因为帝辛的骤然变革激化了更大的矛盾,于是周公旦就徐徐图之。他用一套人文体系,撅了残暴生根的土壤。

虽后来一直有活殉,但多属于局部部落或是个人个事,没有大规模屠杀似得人祭了。

有了礼乐约束,《诗经黄鸟》才说:彼苍天者,歼我良人。

这批判的是秦穆公,秦穆公去世,下令一百七十七人为他殉葬。于是,百姓便控诉这种行为,说它是灭绝人性的制度,夺走了贤良的人。

君王残暴,自此便有了约束力!

这就是思想上的变化!

周公虽然没有以政令的形式废除活人祭祀,但是礼乐革命也绝了人祭的合法性,将它从核心文化中剔除出去。

周初期还有带着‘人牲’这样字样的文物出土,中期的贵族墓葬人殉也就是一到三人,该是近侍随葬,并非仪式屠杀。

桐桐记得有个考古数据,商王朝废墟发现的殉葬人数超五千,但是整个西周时期,发现的人殉人数不足两百。在周公旦的摄政期间,没有发现大规模的人殉。

《礼记》上对祭祀有详细的规定,虽三六九等划分的很详细,但放在当下的时代,它也有效的杜绝商时滥用祭祀,当然了,这个祭祀就包含了人祭。

桐桐看着山林,心情起伏,只有真的见识了商王朝的残暴野蛮……放在这个历史时期,才明白《礼》意味着什么!

岐山就在眼前,骑马已不能上山了。

两人下了马,正要往前走。从山路上走出几个人了。打头的一人叫四爷微微怔愣:这是原主记忆里的姬旦。

他把缰绳塞给桐桐,疾步上前见礼:“三兄!”封神的世界,说人家行三,那就行三吧。

“十二弟!”姬旦含笑将人扶起:“父亲知你今日归,便着人去接你。”只是这几人以十二弟悖父害兄为由,故意给十二难堪,不曾去迎。

可如今,这话又如何能直说?

他只道:“不想他们记错了时辰,误了事。我心知十二弟必来看望大兄……故而在此等你。”

四爷看着眼前的姬旦,想想擅占卜的姬昌,他现在对各个儿子的命运多少都是有些数的。既然心中有数,那在他心里,该多珍视姬旦。

想到此处,他真的能懂姬昌的矛盾。他害怕自己擅权,杀了姬旦。改变了姬旦的命运,这自然也会给周王朝的命运带来不确定。

毕竟,姬旦才是真正奠定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的人!或者说,他奠定的不仅仅是周王朝的统治根基,更是文明。

自己与姬旦比起来,自己是个变数,但姬旦不是。面对这个选择,姬昌该是何等的矛盾。

莫说他着人去接了,便是真不曾接,他也理解了。

四爷便不好把耍态度摆在明面上了,只能道:“我带了大兄的尸骨回来,不便先回西岐,恐惹父母伤心。”

姬旦看过去,只三辆马车,中间一辆上挂着麻,车夫亦是扎了麻绳。

他忙疾步过去,碰到桐桐。

桐桐欠身行礼,自我介绍:“商子桐。”

“桐君!”姬旦还礼,而后看着第一辆车架,便恍然,忙行大礼:“夫人远道而来,周失礼于夫人,恕罪!恕罪。”

夫人撩开帘子:“人死为大,特送一程,何来失礼?公子请起。”

姬旦这才起身去第二辆车架边,看着简薄的棺木。

四爷跟着过来,“一路走的艰难,只能将尸骨捡于羊皮袋中。到若国之后,才寻来这一副薄棺,暂时安置了长兄尸骨。”

姬旦跪下便行礼,以额触地,肩膀耸动:不该!不该!不该如此。

烹嫡长子以食,非人也!而今长兄未为盘中餐,若此为幸事,则长兄一生更可怜可悲!

既携尸骨回,便不能草草安葬。

他着人回去禀报,然后跟四爷说:“有山舍几间,暂且安置。”

也好!

山中有大小山洞数个,姬旦该是常来,便命人将其规整出来,还建了围墙,安身足矣。

下仆有大山洞安身,桐桐进去看了,这个山洞不高,高处一人半高,矮处需得低着头过。但修葺了土台在下安睡是可以的。

山洞入口砌墙安置了门,可防野兽,也可御寒。

蟒带着人住了进去,完全够用。

桐桐陪着夫人进了一处浅些的洞,只十几步深,高度也合适,像是一间房舍的样子了。夫人躺在榻上,不时便睡着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