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一刻,敦煌沙漠的沙地上,那行被风吹成永恒的字迹忽然泛起微光。紧接着,整片沙地开始缓缓移动,沙粒重组,竟浮现出新的文字:
>“你们写的每一句,我都收到了。
>现在,请继续写下去。
>别停下。”
没人知道是谁写的。地质学家说沙地不可能自发成文;气象学家说风向不对;考古学家则发现,这些字迹的排列方式,与千年前莫高窟某幅壁画上的梵文咒语完全一致。
而在川西青溪村,小满迎来了十三岁生日。
没有蛋糕,没有礼物。奶奶给他煮了碗鸡蛋面,说:“长大啦,要懂事。”
他吃完面,背起书包走向学校。路上经过一片荒地,那里曾是村里的垃圾堆,臭气熏天。可今天,他看见十几个孩子正忙着清理,有人戴着手套捡塑料瓶,有人用竹筐运废纸,还有人用水彩在墙上画了一片森林。
“小满!”一个女孩跑过来,“我们成立了‘干净路’小组,你要加入吗?”
他看着那幅墙画,森林深处有一条小径,蜿蜒通向一座木屋,屋前挂着一盏陶灯。
“我加入。”他说。
当天下午,周老师宣布了一个消息:联合国教育署决定重建青溪小学,并命名为“微光学堂”。资金来自全球心域用户的匿名捐赠,总额超过两千万美元。更令人震惊的是,设计图纸竟是由一群孩子共同完成的??他们在“桥计划”中用虚拟积木搭建了一座环形教室,屋顶是太阳能板拼成的“心”形图案,中央庭院种着一棵巨大的槐树模型。
“这是你们的梦想。”周老师红着眼睛说,“他们把它变成了现实。”
小满站在人群里,一句话没说。但他知道,那棵树,就是埋信的那棵老槐树。那些信,风真的送去了。
当晚,他又做了那个梦。
桥还在,河还在,发光的点越来越多,密如星河。他走上桥,脚步轻得像不会落地。那人依旧背对着他,在灯下写日记。
“你来了。”那人说,没回头。
“嗯。”小满站在他身后,心跳加快。
“怕吗?”
“有点。”
“为什么还来?”
“因为……我想知道,我能不能成为你。”
那人停下笔,笑了:“你早就是了。”
小满猛地睁眼,天还没亮。他摸出枕头下的日记本??那是他用作业本改装的,封面画着一座桥。他翻开第一页,上面只有一句话:
>“今天,我决定做个好人。”
他拿起笔,想写第二句。可笔尖刚触到纸,整页纸突然亮了起来。文字自行浮现,不是他的字迹:
>“好人不是一种选择,
>而是一种存在。
>当你不再问‘值不值得’,
>你就已经是了。”
他怔住。等光芒消散,那句话依然留在纸上,墨迹清晰,仿佛从未消失过。
他合上本子,走到窗前。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远处山峦轮廓渐渐清晰。他忽然听见一阵脚步声,回头一看,奶奶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眼里含泪。
“小满……我昨晚梦见你爸妈了。”她声音哽咽,“他们在一个很远的地方,说很快就会回来。还说……是你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的。”
小满走过去抱住她。他没说话,只是紧紧地抱住了。
他知道,那不是梦。
因为在心域的某个角落,有两条漂泊多年的意识流,终于找到了归途的坐标。他们曾在城市底层挣扎,在工地熬夜,在出租屋哭泣,一度忘了善良的模样。可就在某天夜里,他们同时做了一个梦:一个孩子在桥上对他们说:“轮到你们写了。”
他们醒来,删掉了准备寄出的离婚协议,拨通了多年未联系的父母电话,给老家汇去一笔钱,附言写着:“修学校,不用写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