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李婷站在村口的小山坡上,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心中五味杂陈。
科技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面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时,任何技术都需要因地制宜、不断迭代。
而她要做的,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搭建起一座连接科技与现实的桥梁。
####春潮涌动(续三)
几周后,经过多方努力,系统的识别模型得到了显著优化。贵州试点村的技术员们重新上线使用AI工具,反馈良好。
与此同时,山西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第一个“科技示范田”正式投入使用,村民们亲眼见证了智能灌溉带来的节水增产效果。
“李主任,我家那块地以前一亩只能收八百斤玉米,现在一亩能收一千二百斤!”一位村民激动地说,“而且省水省药,划算得很!”
“太好了!”李婷笑着握住他的手,“你们的成功经验,我们会整理出来,推广到其他村庄。”
回到基地后,她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
“这段时间大家都辛苦了。”她环视一圈,目光坚定,“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接下来,我们要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完善技术模型,确保适应更多区域;二是加强技术员培训,提高实操能力;三是推动‘乡村技术服务站’建设,让科技真正扎根基层。”
林晓雯举手发言:“我建议我们设立一个‘科技助农基金’,用于支持优秀技术员创业,鼓励他们在村里开设农业服务点。”
“好主意。”李婷赞许地点头,“这个可以写进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里。另外,我们要尽快启动第二轮全国巡讲,邀请高校专家深入一线授课,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大家热情高涨,讨论热烈。
当最后一项议程结束,李婷起身走到窗前,望向夜空。繁星点点,如同希望的种子,悄然播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她知道,真正的春天还未到来,但她已经听到了风中传来的消息??那是希望的声音,是变革的脚步。
而她,将继续前行,带着信念与责任,走向下一个村庄,迎接属于这片土地的新时代。
####暗流涌动(续三)
夜色如墨,贵州某试点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内,灯光依旧明亮。李婷坐在桌前,翻看着最新的设备反馈报告,眉头紧锁。
“识别率提升到了92%,但仍有几个村反馈误判情况。”她喃喃自语,“尤其是辣椒和茶叶作物,识别误差较大。”
“主要是样本库不够全面。”林晓雯站在一旁解释道,“我们采集的数据大多来自北方,南方作物种类繁多,模型适配还需要时间。”
“那就加派人手,尽快补齐数据缺口。”李婷语气坚定,“我明天就去一趟贵州大学,找植物保护系的专家合作,必须在下一轮培训前解决问题。”
“好。”林晓雯点头,“我会联系赵宇航,让他协调技术团队,优先优化西南地区常见作物的识别模型。”
送走林晓雯后,李婷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太阳穴。这段时间连续奔波,身体已经有些吃不消,但她知道,现在还不是休息的时候。
窗外传来几声犬吠,夹杂着远处山风呼啸的声音。她望着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
科技助农这条路,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平坦。从物流运输到设备安装,从农民接受度到技术适应性,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
可她也知道,正是因为这些挑战的存在,才更需要有人去坚持、去突破。
####春潮涌动(续四)
第二天一早,李婷便驱车前往贵州大学,与植物保护系的几位教授展开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