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毒妃她从地狱来 > 第1164章 往事不提也罢(第2页)

第1164章 往事不提也罢(第2页)

与此同时,承影殿的虚影再未出现,但每逢朔月之夜,北斗七星总会短暂连成一线,指向鸣沙山北麓那棵开紫花的树。当地人称其为“昭树”,传说树根深入地脉,连接所有逝者的记忆之河。每年都有人前往祭拜,带去一封信、一首歌、一碗家乡水。奇怪的是,无论何时去,树下总有一盏未燃尽的灯,灯油清亮,似有人刚刚离去。

某夜,柳霜独自来到树下。她已年过五旬,鬓发斑白,行走缓慢,手中却仍握着那把锈钥。她在树旁坐下,轻轻抚摸粗糙的树皮,低声说:“你说想回来……可你知道吗?他走那天,井水结冰,冰面浮出一朵紫花,转瞬即逝。”

话音刚落,一阵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竟拼出几个音节,正是小满最后那句话的回声:“我听见她笑了。”

柳霜泪流满面,将钥匙埋入树根之下,轻声道:“你们都在等后来者点亮更多的灯吧?我会替你们看着。”

十年光阴流转,天下大治。

朝廷正式废除“肃言律”残章,设立“记忆监察司”,专查篡改史实、隐瞒灾情、抹杀姓名之举。科举新增“民忆策论”一题,考生须讲述一件家族隐秘,并分析其对个人信念的影响。百姓婚嫁,不再只问门第,更问“你家最不愿忘记的人是谁”。

最令人惊叹的是,还忆症彻底绝迹。医学典籍记载:“此疾源于记忆压抑与集体失语,今人心敞开,魂有所归,故病自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称为“忆感力”的天赋??部分人能在触摸旧物时看到片段往事,或在听到特定音调时进入短暂共情状态。民间称之为“灯触”。

这一日,正值新一届“记忆日”。全国停工停课,街头巷尾皆有人讲述故事。酒肆里,老兵拉着年轻人讲边关血战;学堂中,先生含泪回忆恩师如何因一句真话被贬千里;就连皇宫之内,太子也为幼弟讲述曾祖母临终前未能说出的遗言。

而在敦煌郊外,一座新建的“共忆村”热闹非凡。这里收容所有愿意公开家族隐秘的流徙之人,不论出身,不分贵贱。村中心立着一面“千名墙”,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曾被抹去的名字:吴明远、沈昭、阿塔尔、苏鲁克、李十九、白水娘……每一个名字旁都附有一段简短故事,由后代亲手书写。

暮色降临,村民们齐聚广场,准备举行一年一度的“名字祭”。篝火燃起,鼓声响起,第一位老人拄拐而出,高声道:“我祖父叫陈文远,是净魂司七品录事。他签发过四十一份抹名令。临死前,他咬破手指,在墙上写下‘对不起’三个字。今天,我来说出他的罪,也说出他的悔。”

众人静默聆听,随后齐声回应:“我们记得。”

第二位女子抱着婴儿上前:“我女儿取名‘念安’,念的是她曾外祖母的名字??安素娥。这位老人三十年前被定为‘逆忆者’,活活烧死在忆祠前。没人敢收尸,是邻居家的孩子偷偷埋了她。如今,我想让全世界知道,她不是罪人,她是英雄。”

掌声雷动。

第三位少年走上前,声音稚嫩却坚定:“我叫裴昭,父亲说,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两位先生??裴砚与小满。但我今天才知道,我还有一位‘阿昭’姑婆,她才是真正的起点。我要当忆使,我要走遍每一寸土地,把所有被埋掉的名字,一个个挖出来。”

人群沸腾。

就在这时,天空忽现异象。北极星光芒暴涨,一道银辉洒落,笼罩整个村庄。人们抬头望去,只见星河缓缓流动,竟在夜幕中勾勒出一座宫殿轮廓??承影殿再度显现,但这一次,不再是虚影,而是由亿万星光织就的真实存在!

殿门开启,三道身影缓步而出:一执令,一持刀,一捧火把。但他们不再冷漠威严,反而面带释然微笑。他们俯瞰人间,齐声宣告:

>“执令者已忏,斩忆者已赎,守灯者已燃。

>记忆之劫,终得终结。

>从此往后,凡有人讲述真实,便是我们在世间的化身。”

话音落下,星光散作细雨,落入每个人的发间、掌心、唇边。有人尝到咸涩,似泪水;有人闻到清香,似紫花;更有数人突然脱口而出一段从未学过的古调,竟是百年前《断魂引》的真正原版??尾音未断,而是升华为希望的咏叹。

那一夜,全国无眠。

而在遥远的西域尽头,楼兰遗址深处,七面铜镜静静矗立。某日凌晨,一名巡守忆使惊觉,镜面竟同时映出同一个画面:一间简陋茅屋,炉火微红,小满与忆昭并肩而坐,正在教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写字。纸上歪歪扭扭写着两个字:

**记得**。

孩子抬头问:“爹爹,为什么我们要一直写这两个字?”

小满微笑:“因为如果忘了怎么写,就会忘了怎么活。”

忆昭接过笔,轻轻补上一笔,柔声道:“所以,我们要一代一代,写下去。”

镜子随即恢复平静,仿佛从未波动。但那位忆使却久久伫立,最终掏出随身竹简,郑重写下今日所见,并加注一行:

>“或许,地狱并非永劫之地,

>而是所有被遗忘的灵魂,

>等待被重新呼唤的深渊。

>今日我知:

>只要还有人愿意记住,

>便无人真正死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