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屿:陆献说他也有账号正在用】
【林霁晓:那就用我的吧】
【沈一屿:好的】
【林霁晓:账号的名字起什么呢?】
【沈一屿:就叫“静海”吧】
【林霁晓:头像呢?】
正值下午,烈日当头,阳光照在“静海”招牌后的白墙上映出金灿灿的辉光。
沈一屿走到店前的沙滩上,举着相机在正中央的位置照了一张“静海”的门头照发给林霁晓。
林霁晓当即将修改完信息的账号主页截图发给沈一屿,沈一屿察觉到了什么。
【沈一屿:运营账号的事可能今后主要还是麻烦你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和陆献说】
林霁晓回了个小猫点头的表情包。
想着现在还是“静海”营业的时间点,沈一屿在忙,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放权”后,林霁晓再没给他发消息。
林霁晓的电脑桌面上不喜欢放太多图标,只有一个名为“画”的文件夹,今天之后,在“画”文件夹旁,又多了一个名为“静海”的文件夹。
她把沈一屿刚才发过来的图片一一保存下来,放到这个文件夹中,又选了几张图配上文案,编辑了一篇笔记发布到某书上。
“如果可以,我想与你在海边相遇。”
笔记的发布,一时间并没有吸引大量的流量,林霁晓频繁地刷新网页,浏览量点赞评论等各项数据却不为其所动,依旧以龟的速度缓慢上挪着。
一个小时后,浏览量堪堪过百,其余数据还是难看的个位数。
林霁晓知道在这个充斥着海量信息的时代,想要被人们看见是很难的,被淹没在滚滚浪潮中的才是大多数。但即便她有了如此的心理准备,真正看到惨淡的数据时还是有种闷堵的无力感。
在经历了多次失望后,林霁晓索性不再看,转移注意力去做自己的事儿了。
等林霁晓忙了一圈回来已经是晚上,待她再打开账号,数据有所上涨,但两位数的点赞量还远远达不到好的程度。
林霁晓回想起自己以前的那个账号,在它最开始还是作为分享日常生活的账号的时候,因为有互关的现实朋友,随手发的一条记录生活的图文轻轻松松都能有大两位数的点赞。
后来她小有名气,偶尔发一些随笔画和参展的照片,流量最好的时候也有过五位数的点赞。
回忆与眼前是截然不同的两幅光景,林霁晓再感慨也只能接受现实。
她一一点开各类图标又退出,右上角因为数据更新而产生的红点逐个消失不见。
点赞和收藏列表不算长,随便划两下就到了底,即便里面的陌生头像她不可能看一次就记住,但林霁晓还是会把它翻完,这是她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
但当她点开新增粉丝列表的时候,有个头像她记住了,因为那个列表里只有他一个人,是这个账号的第一个粉丝,也因为那头像是一片澄清到几乎透明的玻璃海和其单字为“屿”的用户名。
某种直觉让林霁晓点进了他的主页。
这个账号有着两千多的粉丝量,简介是简洁的“摄影博主”,每条笔记的点赞收藏不算少,平均是三位数,每条笔记下也基本都有着几十条评论,但从没见博主回复过。
他也从不配文案,标题是图片的文字翻译,例如这条笔记里他发的是山和海,那么标题就是“山,海”;如果他发的是天空和建筑,那么标题就是“天空,矮房,灯塔”。
林霁晓见多了标题党和各种带着各种吸引流量的热词的标题,看到这样的标题后,第一反应是觉得冷冰冰的,但他所发的图片却带着与这种冷冰完全相反的温度。
他会发在烈阳下蒸腾着热气儿的大海,会发朝阳穿透云层冒着金尖儿的山头,他会发小院里笑看着穿背心的娃娃摇着蒲扇的乘凉的老人,也会发朦胧月色下牵着手在蓝调大海旁散步的侣人。
林霁晓觉得这样的标题有点配不上他这样温暖的照片,人们很有可能会因为这样无趣的标题而错失这样的内容,但她细想又觉得,或许这样的内容吸引的正是那种肯为细碎平常而驻足的人罢。
林霁晓看了很久,这个博主发布第一篇笔记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四五年前。
看得眼睛有些酸了,林霁晓想退出去了,却被一张封面吸引。
那是一张在夕阳下,面向着大海的女孩的背影。
女孩逆着光,火红的晚霞下只能看见她背影的轮廓。她似乎微抬着头,像在感受风,感受光,又或许是在感受着海浪拍击脚踝的力度。海边风大,吹起了她的发丝和长裙的裙摆,朦胧又温柔。
这个博主主要以拍景为主,偶尔发的一些人物照多作为副图夹杂在组图中,像这样作为封面的极少极少,并且像这样单发出来的更是只有这一篇笔记。
其实从这个博主的资料和他发的照片上明显的象盱镇痕迹,林霁晓已经猜出他就是沈一屿了。
那么,这个女孩是谁?她好像……有点眼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