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桃夭定终身-高冷帝君漫漫追妻录 > 棠棣(第1页)

棠棣(第1页)

齐王虽对郑国公的身体状况有所预料,但是当五月末传来一代枭雄离世的消息,他还是震惊未免太快了。

按遗诏,王位传给了郑忽。时局却依然飘忽不定,七月郑国公刚刚下葬,子突便向郑忽表明离去之意,说过去这些年朝堂之争都是误会,希望兄长给他一个机会,可以移居宋国,余生做一个安稳公子。

祭仲力谏不可放虎归山,宋国是子突母亲的母国,若真要驱逐子突,大可将子突送入齐国或卫国,这样才能杜绝后患。可郑忽却为此事发了脾气,他不想刚上任就给众人落下一个心肠狭隘,容不下弟兄的名声。

诸儿听到这个消息时,子突已经到宋国了。他虽深感不妥,但也只得提醒郑忽多提防子突。如今看似大局已定,但随时可以翻云覆雨。

九月的时候,子突的母亲雍姞思念子突,向郑忽求情,想回宋国小住一段时日。郑忽想到之前祭仲和诸儿的提醒,心中虽不情愿,又不愿直接拒绝雍氏,便建议由祭仲陪送雍氏回宋,以便见机行事。祭仲心中直骂郑忽优柔寡断,无奈中随雍氏一起上了路。

到了宋国后,祭仲只管去宋君那里复命,谁知那宋君早令人在朝外安排了甲士,待祭仲聘礼行毕,甲士们便从朝外涌上生擒了祭仲。祭仲又惊又气,大喊:"我乃郑国将军,你们好生大胆,竟敢将我私自缉拿!"

宋君却笑眯眯地说:"祭将军勿慌!请移步到军府上详谈。"祭仲随后又被带到了一个深宅大院,待要打听所处何地,宋国的太宰华府督手中拿着一罐酒笑盈盈地朝他走来。

祭仲和华府督以前在战场上曾交手过几次,算有些交情,此时看到华府督好似看到了救星,也不管周围围得水泄不通的将士,朝华府督大喊:"华将军救我!"

华府督大声呵斥一声,那些将士们齐齐放下长矛利箭,华府督走上前拉住祭仲的手,将他迎向内厅,内厅早已布置好酒宴。

原来这华府督早和宋君串通好了的,设这个局的目的便是说服祭仲倒戈,驱除当今国君郑忽,改立子突为郑国国君。祭仲得知华府督来意后如何肯从,如今郑国公下葬不足两月,郑忽刚刚祭拜太庙举行完登基大典,宋国便要插手郑国内务。

祭仲愤愤说道:"今春宋君刚和我郑国在乌曹会盟,宋君当时声声说要协助我郑国长治久安。如今老国君尸骨未寒,难道宋国就要抛弃誓言?"

华府督也不觉难堪,说道:"子忽虽被立为太子,但为人柔懦,郑国需要的是和老郑君一样有作为的君主,难道祭老将军忍心让郑国公打下的江山这轻易便付之东流?"

祭仲心想,子忽柔懦不假,但随郑国公征战多年,在军中颇有威望,且素来体恤百姓,又和齐国关系甚笃,将来无论是外交、征战还是治理国家,做一个守成之君,也是足够了。

哪像子突,自小在宠爱中长大,性子暴虐,又爱在暗中策划行事。相比之下,还是子忽更适合国君之位。想至此,便打算不再理睬华府督,任由他费尽口舌。

谁知华府督早有准备一般说道:"将军如果不接受宋国的建议,那么我国君将会命大将军南宫长万发车六百乘,送公子突杀回郑国。只是在出发前,要拿老将军的头来祭下军旗咯!"

祭仲惊怒交加,他没有料到宋国协助子突夺权的决心是如此大,若自己今日不从,冤死在刀下,家中的妻女仆役,那么多人都将何去何从?子突若带着宋军杀入国内,自己执掌三军却身首异地,郑忽是否能经得起这场风雨?保得住性命和王位?

不若先暂时屈服于华府督,待日后回到郑国时再从长计议。左思右想,最后只得长叹几声,不得已接受了宋国的胁迫。

这子突到了宋国两个月,每日不是长吁便是短叹。他外父早知他心中所想,只是不做点破,暗地里却把子突的情况一一向宋君禀报。

宋君冯当年因争位失利,曾在郑国潜居数年,最后还是郑国公帮他复了位,这些年他也一直兢兢业业跟在郑国后面,甘做郑国公的小弟。谁知郑国公刚逝,宋君便想借机扭转宋国的局面。

待到说服祭仲倒戈后,宋君又去威胁子突,说郑国祭仲前来宋国奉子忽的命来捉拿他回郑国。宋君念子突的母亲是宋国人,愿意协助子突回郑国夺权,只是事成之后,郑国要割让三城之地给宋国,另外要白璧百双,黄金百两,另外每年还要向宋国进贡谷物三万钟。

子突不曾预料宋君竟愿帮他打回郑国,虽然条件欺人,但他担心自己若不从,被祭仲压回郑国后前景堪忧,只得半推半就答应了宋君,允诺自己登上王位后必好好报答宋君恩情。

如此商议后,子突和他的外父最宠爱的幼子雍纠化装成随行的商贾,驾车跟在祭仲后面,一起回到了郑国。

祭仲回国后,对外宣称自己的脚在途中受了伤,无法上朝。郑忽想着祭仲奔波劳累,便先托付朝中几位重臣去祭仲府里问候。

到了祭仲府邸,众人发现祭仲脸色红润,衣冠齐整地站在门厅迎接大家。大家正摸不着头脑间,祭仲说道:"诸位能来,皆是体恤我祭仲年事已高。和各位实话说,我如今患的不是足疾,而是心病。

我这次赴宋,宋君说当年咱们老国君独宠子突,今春会盟时曾暗中嘱咐宋君,待他百年之后要辅佐子突当政。现在宋国派了他们的大将军南宫长万率车六百乘,已等待在我郑国城门。如今局面,各位大臣觉得我们该如何破解?"

大臣们听了祭仲的话,都后悔不该今日前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却谁也不敢说话。祭仲又说:"如今公子突已随我回到郑国,就在我府邸上。各位大臣是否愿意拥立新君,以解郑国围困之局?"

这时高渠弥站了出来:"将军此言,高瞻远瞩,全是为了社稷。如今国君新逝,将士都还在哀痛之中,若要应战,并无必胜把握。我愿跟随将军,拥立新君。"

这高渠弥性子狠辣,曾在和周天王的?葛之战中作为中军大将,当时他队伍里的祝聃一箭射中了周天王,若不是郑国公阻拦,他还要乘胜追击。

后来郑国公要封高渠弥为上卿,郑忽曾极力反对,认为他心中没有仁义礼节,容易叛上,郑国公听了子忽的建议,便没有加封高渠弥。

因为此事,这些年高渠弥对子忽一直怀恨在心,只是是畏于郑国公和祭仲不得发作。如今祭仲倒戈,他心中只有欢喜,所以第一个站出来应和。

其他大臣看两个大将军都已经表态,说不定是早已串通,又看到帐后有人走来走去,皆担心帐后有甲士埋伏,于是便一个接一个懦懦地答应了。这时祭仲唤子突姓名,子突从帐后走出,祭仲和高渠弥先跪拜在地,其他人没奈何,也匍匐在地。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