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伯纸产于青州,制作工艺素不为外人所知,是朝廷贡纸,在曹魏那边富有盛名,与张芝笔、韦诞墨并称文房三绝。
董允思索一二,当即将手中微黄的纸张铺在几案上,又取来笔墨,往纸上书写起来。
“墨汁不洇,这是好纸啊。”费祎赞叹起来。
在董允写下三十余字后,前面的字迹已干,却没有出现墨水洇开从而使纸张遭到破坏的迹象。
董允将笔置于笔架,其后将那张微黄的纸张拿起来,仔细端详,片刻后问道:
“陛下,不知此纸出自谁家,是否可以量产?”
丞相、费祎、霍弋等人尽皆将目光投于天子身上。
天子既然将此纸与那些可以贩卖的经济作物一并带回长安,那么一定有天子的用意。
刘禅捡起一张纸,道:
“此纸出自重泉韦氏,一个户口只有三十余口的小豪强,族中只有一个小作坊,纸匠不过十人,日产此纸二百张。
“不过,韦氏已献上造纸之法,朕念其有功于国,尽免其族徭役赋税二十载,赐蜀锦千端,并引其嫡子为龙骧郎。”
尽免一族徭役赋税二十载?
赐蜀锦千端?
绕是费祎也有些吃惊了,与丞相跟董允皆是相觑。
诸葛乔、霍弋等人亦然。
引为龙骧郎还可以理解,关中豪强之人,多少有些武功在身上,但是免除徭役赋税二十载及五百匹蜀锦的赏赐,不可谓不重。
刘禅笑着道:
“此纸乃是由竹皮杂以少许桑皮制成,成本相较于青州左伯纸,蜀中黄白麻纸,可谓低廉至极,且工序并不复杂。
“我大汉最不缺的就是竹子。朕大致算了一下,倘以五百人为匠,一日辄可以产纸一万余张。
“若此,则比我大汉所产竹简数量要多,成本要低,往后,或可渐渐以纸代简。
“帛贵而简重,不便于人。
“若能以纸取代帛与简,区区千端蜀锦、免一族二十载徭役赋税,委实算不得什么。”
如今这年节,莫说适合书写的纸张,就是平素里书写用的竹简,也是一种奢侈品。
举粮食为例,只要不是灾年,商品能够流通,一石粮食不过就是3钱到2钱上下。
而一枚简牍售价是3到5钱。
一张适合书写的纸张售价,是1到3钱,视质量而定。
一张好纸等于三十公斤粮食。
这也是这个时代知识难以普及下去的原因之一了,就连朝廷用简牍都要省着用,惜字如金,生怕浪费了宝贵的简牍,况乎纸张?
史称蔡侯改良纸张后“莫不从用焉”,描绘出一片普及盛景,然而事实上,纸张到了一百多年后刘禅所处的时代,仍是稀缺金贵之物,只有王公贵族舍得用来练练书法。
诸葛乔也捡起一张纸,怔怔道:
“陛下…日产此纸一万余张,我大汉全境文书用纸,一日恐怕也用不了其中半数吧?”
诸葛乔身侧,丞相也有些好奇:
“陛下说此纸成本低廉,大抵有多低廉?”
刘禅伸出两根手指:“大约三钱一张,待纸匠熟练之后,朕以为或能将成本再降两成。”
三钱一张?!
跟一枚简牍一个价钱?!
天子此言一出,相府中所有人一时全都明白,天子为何会赐那韦氏小族这么重的赏赐了。
一张纸所能书写的内容,大致就相当于十几枚简牍,现在一张纸的成本,竟与一枚简牍几无二致。
这不是纸。
这是金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