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噶礼,不仅是大清开国五大功臣之一的何和礼的四世孙,不仅出身于满洲大姓董鄂氏,而且他额娘还是你皇祖父的奶娘、你乌库妈妈的近戚,他与你皇祖父可是奶兄弟!”宋玉瑶知道康熙是为何偏私,除了噶礼这人确实也是个好用的能臣之外,还因为他的背景、他和康熙的关系。
他最大的后台就是康熙,康熙不想动他,别人有什么办法呢?
“难道就任这位噶礼这么为非作歹下去吗?”朝朝心
里越发不平了。
她现在逐渐认识到,即使是像皇祖父这样英明的帝王,看来也不是会一直英明的,也会因为私心纵容、包庇这样的贪官污吏!
“你别忘了,一块调查的大人中还有张伯行张大人在呢,他既然被百姓们成为‘天下第一清官’,自身又是大权在握的江苏巡抚,想必不会畏惧噶礼的。”看女儿气得脸都红了,宋玉瑶安慰道。
以她的阅历,这样的事自然听过不少,甚至自己也亲眼见过,但是,以女儿的年纪阅历,一时听说这样的事,对一个年轻人的打击还是有些大了。
不过,噶礼也蹦跶不了多久了。宋玉瑶回忆着前世的一些记忆,在心里想道。
她可是记得,康熙朝发生过一件有名的两大高官互参的丑闻,甚至这两位在对簿公堂之后,还发生过当街互殴的事。
噶礼仗着自己身材魁梧想打张伯行,谁知道却踢到铁板,反而被同样身材魁梧的练家子张伯行给狠狠打了一顿。而且由于是他自己先动的手,这顿打几乎是白挨了。
此后,过程虽然会经历一些曲折,但噶礼终究是会被免职的。只是,要想噶礼彻底得到惩罚,那就得等几年后噶礼母亲大义灭亲叩阍告发之后了!
想到之后的事,宋玉瑶不禁暗暗叹了口气。谁能想到呢?噶礼到最后之所以被康熙下重手惩治,不是因为他当官时犯过这么多滔天大罪,而是因为他母亲告发他下毒弑母!
康熙确实是有着英明的一面,可是也有着昏聩的一面,尤其是到了现在、到了晚年,官场的很多腐败现象和他的纵容可真是脱不了干系!
“希望张伯行大人能不愧他的赫赫威名吧,要不然,这官场可就太让人失望了!”朝朝忍不住忧愁地叹了口气。
不过,她也没有准备无所作为,而是准备多在阿玛和未婚夫等人面前说说,看能不能让自己身边的这些力量帮忙出点力,也好早点将这可恶的大贪官噶礼绳之以法。
无独有偶,宋玉瑶也是这么想的,她也准备传信给宋家,让他们见机行事,在必要的时候使点力,到时候好帮着张大人在扳倒噶礼这件事上推上一把。
再就是,自己现在这个身份倒是也可以拿来用用。自己在后院里,奈何不了噶礼,但这不是有胤禛吗?
在适当的时候,自己完全可以给胤禛吹点枕头风,灵活发挥自己这个身份的作用。
胤禛这家伙本来就痛恨噶礼这样贪官,自己到时候再顺着他的话给煽点风点些火,应该不愁胤禛不在扳倒噶礼这件事上多出一些力气!宋玉瑶心里也暗暗打着主意。
第124章
宋玉瑶和朝朝作为一介女眷,也在悄悄尽自己的力量努力着,不过,远在江南的官场,因为噶礼一系的阻拦,钦差张鹏翮张大人查案还是查得艰难。
根据那隐隐约约的线索,他已经差不多明白是谁在背后阻拦这事了,只是要跟对方硬刚的话,他确实是还舍不下这身刮。事情一时陷入了僵局。
但同时,在这种僵局之中,也有很多力量在涌动着,有些人在悄悄地使着力气。所以,真相还是在以一种缓慢但确实有在推进的速度,逐渐要露出水面。
不过,寒冷的冬天很快来了,在十一月快要过完的时候,宋玉瑶和女儿在家正对着火炉烤着栗子,顺便宋玉瑶在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是时机全力把红薯改良出来呢,就听说宫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刚封妃不过两年的良妃病逝了。
胤禛现在和胤禩的关系还是可以的,毕竟做了那么多年的好兄弟,在胤禛没有明摆着争位、野心没有暴露出来之前,他们现在还没有太大的冲突。
所以这次,作为好兄弟,胤禛就去帮胤禩为良妃治丧了。当然,这也是康熙安排的,毕竟老四和老八关系不错、建府都建在一起、在畅春园周围的园子也建在一起的事,康熙也都是知道的。
“八弟,别让良妃母走得不安心。”看着胤禩这个悲痛的样子,胤禛忍不住安慰道。
毕竟是从小到大的好兄弟,又有幼年一块被孝懿仁皇后抚养过的情谊,虽然他和老八因为都对那个位置有野心,难免会有竞争,很难成为他和胤祥那样单纯的好兄弟。
但是这些年的兄弟情谊也不是说割舍就能割舍的,现在也还没到那一步呢,看到八弟这样,将心比心,他也不是不为八弟难过、惋惜的。
良妃母当年是和自己额娘一起入宫的,好不容易这些年熬出了头,封了嫔,又封了妃,成了一宫之主,眼看着日子比以前好了,没想到却就这样去了!胤禛忍不住为弟弟叹息了一声。
“额娘前些年身体还不错的,都怪我这个不孝子,要不是我害得额娘在满宫面前难堪,她也不会……”胤禩想到自从四十七年群臣推举他为太子、皇阿玛气急之下说自己“母亦微贱”后,就一直郁郁寡欢的额娘,心里不禁大恸。
在自己暴露出夺嫡野心之前,皇阿玛一直对额娘和自己都很宠爱的,要不是因为自己非要争那个位置,额娘也不至于被皇阿玛当着众臣的面如此轻贱,成了满宫妃嫔的笑柄!
人家生子,儿子长大了能带给额娘荣耀,他倒好,反而给额娘招致这种屈辱!是他对不起额娘!
胤禩越想越觉得悲伤自责,想到之前自己因为被皇阿玛斥责一直失落、消沉,而忽略了额娘的事,就更是心中大恸。
子欲孝而亲不待,以前自己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今明白了这个道理,却已经晚了!
良妃去世的事让胤禩很是消沉,整个人陷入了一种郁郁寡欢的状态,拉拢势力也没兴趣了,夺嫡之事也不关心了,皇阿玛的心思也不想猜了,整个人每天都浑浑噩噩的,好像彻底失了志气、失了奋斗目标一样。
胤禛对八弟的意志消沉有些看不下去,自是劝,人死不能复生、节哀顺变、保重自身这样的话,他这段时日说了不少,但是一向好说话的胤禩这次却是一副听不进去的样子。应着是都应了,可是还是那副做派。
胤禛回家便忍不住对宋玉瑶道:“你说这八弟,额娘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用心,现在人去了知道后悔了,就开始折磨自己。可是这样做除了让良妃母走得不安心外,还有什么用呢?
去了的人已经去了,活着的人也只能往前看,他一向聪明,怎么在这个事上就是看不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