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卜藏丹津狼子野心,青海情况危急,皇上仅五位皇子,安可让大皇子、二皇子涉险?”有大臣担心起了皇子的安危。
“臣知两位皇子熟读兵法、武艺超群,但两位皇子现在毕竟年纪尚轻、经验不足……”有大臣担心起了两位皇子的经验和能力问题。
……
上首的胤禛看着自己的两个阿哥,却有一种真切的骄傲逐渐在心底升起,是了,自己可是有两个丝毫不逊色于十四弟的儿子,这可是连皇阿玛都称赞过的!
这日的议事并没有出个结果,择日再议了。而散朝的胤禛,难得的没有在养心殿继续批改奏章,而是来到了宋玉瑶的承乾宫里。
一种汹涌的感情在他心底里开始升腾,让他想迫切地想见瑶儿。
“臣妾见过皇上。”宋玉瑶向他行礼。
他亲自扶起了她。
“青海战起,长岁和瑞儿都有意效法老十四去做那抚远大将军,他们可和你说了?”胤禛拉着她的手,一边走一边问道。
“是和臣妾说了。”宋玉瑶轻声回道。
“你也不阻拦?”胤禛是知道瑶儿一向很疼爱三个孩子的,看着瑶儿脸色平静、并没有阻拦之意的意思,他不禁有些惊奇。
“为国分忧,这有什么好阻拦的?何况,两个孩子中的哪一个便是去做这抚远大将军,想必皇上也是不会让自己的阿哥亲自去上场杀敌的,多半会像他十四叔一样坐镇后方,身边一群人护着,难道还会有很大的危险不成?”宋玉瑶反问道,看着胤禛的眼神有些奇怪。
“是,为国分忧,确实没有什么好阻拦的,朕也的确不会让自己的阿哥涉险。瑶儿,朕倒是不如你通透了。”胤禛脸上有着一丝讪讪。
“那皇上会给我们的孩子一个为您分忧的机会吗?皇上也知道,长岁和瑞儿都是一身武艺在身,是盼着能一展所长的,当初见他们十四叔做大将军平定西藏,都是极向往的。”宋玉瑶给两个儿子说话道。
“让朕想想吧。”胤禛沉默了片刻,神色慢慢严肃了起来,并没马上回答。
宋玉瑶也不催促,两个人就这么手拉手,慢慢地走着。承乾宫里没有其他的妃嫔,也不必担心会有其他人来打扰。
等到在院子里已经转了一圈又一圈,胤禛的眉头才终于舒展开了,脸上又有了笑,对宋玉瑶道:“瑶儿刚才帮两个阿哥说话,却不知是在帮哪个说话?”
“臣妾以额
娘的心情,自是觉得两个阿哥谁为皇上分忧都好,到底谁合适,还要由皇上来判断了。“宋玉瑶心里一动,这样回答。
也许,两个孩子的想法未必不能实现,就是不知道胤禛会选择谁了。长岁自是要年长、老成些,而瑞儿这孩子,谁都能看出来,他是个天生的将才。这两个孩子去做这大将军之位,各有利弊,就看胤禛怎么想了。
“你给朕生的这两个阿哥,都是极好的。”胤禛并没说出他的决定,只是把宋玉瑶的手又握得紧了些,眼神中的情绪很暖。
抚远大将军和兵将安排的事议了几天,最后结果终于出来了。
皇长子弘旭被封为抚远大将军,像先皇的皇十四子允禵一样,去做这平定青海之事。至于瑞儿,还是年纪太轻了,而且胤禛还有别的考虑。
朝臣的反对,被胤禛给压下去了。他亦封弘旭做大将军王,就如同当年的十四一样。
温宪公主的额驸舜安颜、二格格的额驸星德,被胤禛下令跟随弘旭一起出征。
同时,他又令在西安驻扎的朝朝的额驸恭格拉布坦等将、在蒙古那边驻扎的策棱等将、和四川提督岳钟琪等将率军配合,令川陕总督年羹尧负责筹备粮草、积极配合。
准备好之后,长岁就要率军出征了。这次胤禛下令让长岁这次同样以天子亲征规格出征。
在出征之前,长岁来承乾宫和额娘告别。
“额娘,儿子这就出征了,您是知道儿子的本事的,别为儿子担心。儿子已经叮嘱福晋、瑞儿和姐姐了,让他们替儿子在您跟前尽孝。您要是想儿子了,就让福晋带着孩子们来陪您……”临别之际,长岁一句句地叮嘱着额娘。
“你放心,额娘会好好照顾自己,也会照看你福晋和三个孩子的,额娘的手段你是知道的,你在外不必担心。不过,你出征在即,额娘有几句话要叮嘱你。”宋玉瑶神色认真了起来。
“额娘请说。”长岁脸色也端正了起来,一脸恭敬地道。
“额娘自然知道你的性子,但有些话,还是要再叮嘱你一遍,希望你能记在心里:
一是要小心谨慎、虚心纳谏,不可自视甚高、一意孤行、急躁轻率,置自己于险境,陷将兵于危难。
二是要诚心办事、善待士卒,不可仗着皇子身份欺凌兵将、作威作福。
三是若战事顺利,立下功劳,不可居功自傲、目无君父、结党营私。
这三点是额娘对你的期望,也是额娘对你的要求,你可能做到?“宋玉瑶看着长岁的脸,脸上满是严肃。
听着额娘的话,长岁不禁心里一暖,他知道额娘此番都是金玉良言,为了他好,他自会遵从。
“额娘放心,儿子并非那等轻浮之人,不会视己身性命和将士们的生命为儿戏,亦不会做那等有负君父、给额娘和妻儿招羞之事。”他眼里满是认真。
“那便好,你若能做到这样,那额娘便再没什么放心不下的了。”宋玉瑶脸上露出了欣慰。
接着,她又拿出一瓶掺了灵液的药丸子,同样交给了儿子,叮嘱他关键时候用来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