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走到讲台前,随手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你看这个圆,它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
学生们面面相觑,没人回答。
“其实,戏曲就像这个圆。”林凡缓缓说道,“它的结构看似固定,但里面的变化无穷无尽。只要你愿意深入,就能发现它蕴含的情感和哲理,远比表面上看到的丰富得多。”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拒绝。如果你不去尝试,就永远无法知道它能带给你什么。”
教室里一片安静,片刻后,掌声响起。
课后,那位男生主动走上前来,低声说:“林老师,我以前真的没想过这些……也许我可以试着去听一场真正的戏。”
林凡拍了拍他的肩膀:“欢迎你加入我们的世界。”
那一刻,他知道,又有一颗种子悄然落地。
###面对争议:在质疑中坚持信念
尽管林凡的努力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认可,但他依旧面临不少批评。一些传统戏曲界人士认为他的做法过于“另类”,甚至有“歪曲传统”的嫌疑。
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有人说你的作品已经脱离了传统戏曲的本质,你怎么看?”
林凡微微一笑,并未表现出任何不满:“我一直相信,传统不是用来供奉的,而是用来活化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原封不动’,那它最终只会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真正的守护,不是拒绝改变,而是让它以新的方式延续下去。我不是在否定过去,而是在为未来寻找一条可行的路。”
这番话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热议。有人支持他的观点,认为戏曲应该与时俱进;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过度融合会让传统失去本真。
面对各种声音,林凡始终保持冷静。他知道,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而他的任务,就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点,让更多人看到另一种可能。
###创作之外:在生活里寻找灵感
排练之余,林凡喜欢一个人漫步在北京的老胡同里。他喜欢观察街边的小摊贩、遛弯的老人、放学回家的孩子。在他眼中,这些平凡的生活片段,往往藏着最真实的情感。
有一次,他在一家茶馆门口驻足,听到两个老人谈论小时候看过的戏。他们回忆起那些年在京剧院看《霸王别姬》的经历,眼神里闪烁着光芒。
“那时候,台上一亮相,全场都静了。”其中一位老人感慨道,“现在很少能看到那样的表演了。”
林凡默默听着,心中泛起一丝触动。他突然明白,真正的戏曲魅力,不只是技巧的展示,而是那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情感共鸣。
那天晚上,他回到排练厅,重新调整了《万象》中的一段台词。他将原本复杂的文言词汇改成了更贴近日常的语言,同时保留了原有的意境。
“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观众听懂字句,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情感。”他对团队成员说。
修改后的演出效果出奇的好,许多观众表示,他们第一次真正“看懂”了戏曲背后的故事。
###前行不止:在探索中迎接未来
林凡始终相信,艺术的道路没有终点。每一次演出,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知的探索。
他开始计划下一阶段的项目??一部融合戏曲与VR技术的实验性短剧。他想让更多人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戏曲的魅力。
“也许这条路很难走,但我愿意走下去。”他说,“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接过我的火把,继续前行。”
风轻轻吹过,排练厅里回荡着他轻声吟唱的旋律。那是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是一种永远不会消逝的文化记忆。
而林凡,依旧走在最前方,带着无数人的期待,走向下一个未知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