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的最后一天,恰逢中秋佳节。
午后的阳光穿过巨大的落地窗,在得文制作智能空天事业部无人机研发中心一尘不染的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新电路板特有的清冽气味。
宋词身形挺拔,站在。。。
林晓薇回到北京后,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一期师资培训的筹备工作中。随着《星光计划》被纳入国家教育扶贫体系和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项目的规范化、系统化要求也随之提高。她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确保每一门课程都能真正帮助到乡村教师,让他们在艺术教学中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工具。
这天傍晚,她刚结束一场内部会议,助理小周递来一份文件:“林老师,这是下一批国际合作试点的反馈报告,德国那边的项目进展顺利,日本的合作机构也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志愿者培训。”
林晓薇接过报告,翻开几页,嘴角微微上扬:“很好,看来我们的模式真的能走出国门。”
她放下文件,望向窗外渐渐沉入地平线的夕阳。暮色中的城市像一幅油画,光影交错,温暖而静谧。她的思绪却飘回了更远的地方??那些曾经荒凉的村落,那些曾让她心疼的孩子们。
“小周,”她忽然开口,“帮我订一张去云南的机票,我想亲自去看看那里的艺术疗愈课程情况。”
“好的,我马上安排。”小周点头应下,却没有立刻离开。
“还有什么事?”林晓薇察觉到对方欲言又止。
小周迟疑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刚才接到消息,《娱乐周刊》想做一期您的专访,标题是‘顶流女星的另一面’……他们希望您能谈谈从演员转型公益的过程。”
林晓薇闻言轻笑了一声,眼神里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顶流?我已经很久没拍戏了,还谈什么顶流。”
“但公众对您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小周认真地说,“尤其是这两年,您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很多人开始重新关注您的故事。”
林晓薇沉默片刻,轻轻叹了口气:“那就答应吧。不过我希望采访地点放在敦煌儿童艺术中心,让镜头真正看到这些孩子,而不是我。”
小周点头记录下来,随后退出办公室。
夜深人静时,林晓薇独自坐在书房里,翻看着一封封来自孩子们的信。有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写满了真诚;有的语言稚嫩,却藏着梦想的种子。
其中一封信让她停下了目光:
“亲爱的林老师:
我叫阿木,是你们在贵州支教点认识的那个总爱画树的小男孩。我现在已经是学校美术社团的负责人啦!昨天我第一次站在全校同学面前讲我的画,我说的是‘我们村口的那棵老树,它见证了我长大’。
谢谢您教会我用画画表达自己,让我不再害怕说话。
等我长大了,我也想成为像您一样的人,帮助更多孩子找到自己的声音。
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阿木”
林晓薇读完,眼眶微红。她轻轻抚摸着信纸,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曾经躲在角落、不敢抬头的小男孩。
她拿出钢笔,在信纸背面写下回信:
“亲爱的阿木:
你做到了!而且做得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你的画我一直留着,挂在办公室最醒目的位置。因为每当我感到疲惫的时候,我就看看它,告诉自己: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
未来,一定会有很多孩子因为你而变得勇敢。
你已经在发光了,阿木。
永远为你骄傲的,
林老师”
几天后,林晓薇飞往云南,实地考察当地的项目进展。这次行程没有媒体跟随,只有团队核心成员和几位志愿者陪同。
在一座偏远山村小学里,她走进一间音乐教室,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用电子琴弹奏他们自己创作的旋律。一位年长的乡村教师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欣慰。
“林老师,”他走上前,“这些都是我们培训出来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现在不仅会唱歌,还会写歌词,甚至尝试编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