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抽了这么一顿,他这心里的气也还没松,晚膳的时候随意扒了几口粥,食不知味的等着沈既明那边的消息。等听着消息便急匆匆的嘱咐了下头的人去码头做戏。对外只说是库中的粮食叫虫鼠咬了,是从隔壁县城调来的。下头的人得了吩咐便故意掉了一袋在地上,白花花的米粮洒了一地,叫人看着眼热。
旁边瞧热闹的人看着那一袋袋粮食都不由得咂舌——都说江南州府,松江最是富饶,果是如此,这么多的粮食还不知能吃多久呢。
谁也不知道,除了最前面的那些,后头装着的都是沙土。
☆、166
沈采薇带着几个丫头和新收的小徒弟刘念打包了东西搬来沈家,她知道大伯母宋氏心里有底,只需去和沈老夫人说好,把人哄住了就行了。
这倒也是轻车熟路。沈采薇十分认真的和沈老夫人交代:“景行有事要去外边几天,不放心我,特意叫我回家住几天。”
沈老夫人听着不由有几分不悦:“这才几天啊,他就丢你一个人在家?再大的事能大得过你?”
沈采薇凑到沈老夫人耳边故意悄声道:“是上头的任务,我都没和旁人说呢,先和祖母说。”
沈老夫人也知道正事要紧,又怕泄密什么的,只得拍了拍孙女的手:“行了行了,不说这个。”她想了想又问起晚上要吃什么来了,沈采薇悄悄松了口气。
在家的日子倒也算得上轻松,除了偶尔被沈老夫人拉着灌一肚子养身子的补药外,沈采薇实在是有些无聊了。她想了想,就抓着小徒弟刘念去松山找贺先生。
贺先生身子一贯不太好,近年来更是有些缠绵病榻的趋势,如今便是连女学里面的课都少去上了。只是,她对着沈采薇这样有师徒之实而无师徒之名的学生还是有几分宽容的,后来又见沈采薇带来的刘念十分懂事上进便又起了一点爱才之心。
沈采薇也知道过些日子倭寇就要来了,虽不能透出风声却还是借着要和贺先生研究新药的名义买了许多药材,缠着贺先生学习研制伤药,到时候至少也是能够用得上。
贺先生倒是不知道这些,不过她当初既是把自己手写的医书都给了沈采薇,这时候自然也不会藏私。两个人凑在一起倒是有了话题。不过她们两人加上个刘念,到底人手有限做不了多少伤药,沈采薇正犹豫要不要雇几个制药的人多作几份伤药,倭寇就来了。
那一日,沈采薇正在贺先生那边讨论快速止血的话要用那几味药材比较好,忽而听到炮火之声。沈采薇连忙往外跑,一个踉跄险些跌倒,还是刘念在边上扶了一把。
贺先生就跟在后头,面色微微有些白却还是很镇静:“慌什么?”
山地地势高,居高望去,果然能够瞧见不远处城墙上围在一起的人和江面上密密麻麻围上来的船只。只是,离得那么远,看着便如一个一个的小黑点似的。
沈采薇往那边上,勉强一笑:“我就是看看”她微微顿了顿,面色很快就冷静下来,“先生一人独居,身子也不太好,再留在此处未免不好照应,不如随学生回沈家?也好叫学生能够侍奉膝下。”
贺先生摇摇头:“不必了,我一个人早就已经习惯了。”
沈采薇还要再劝,贺先生却已经摆了摆手:“再说,这时候出了这样的事,我虽不才但也略通一二医术,正当是为国尽力之事。说句实话,你之前特意来寻我做伤药,为的不就是这个?”
贺先生忽然把事情说破,沈采薇倒是有些尴尬,但她很快便接口道:“不知先生缺不缺打下手的?”她微微一笑,竟有几分少时的俏皮。
贺先生忍不住笑了一下,眉目显出几分温和来:“都随你。”
另一头,这一次倭寇来袭,徐二爷是下了狠心的——不成功便成仁,连他自己都亲自来压阵了。随他来的还有近来最得他宠爱的九姨娘也就是柳于蓝。
徐二爷早年在外漂泊并不记挂子嗣一事,后院女人又多,就算有了孩子也留不住、养不住。到了如今这把年纪,膝下竟是没有个子嗣,一想起来就觉得愁人。也不知是不是巧了,九姨娘不知怎的就有了孕,徐二爷喜得差点把人捧到手心里去疼,还怕她会受后院那些女人欺负,这次连出门打仗都把人给带上。
柳于蓝自因徐轻舟被带离了松江之后便再未回过,如今松江城就在眼前,江风温柔吹得乌发飞扬,往事亦如画卷徐徐在她面前展开。这一刻,她早已冷若铁石的心肠也跟着动了动,仿佛收到了引诱,情不自禁的走到甲板上抬眼看去。
那里是巍峨的松江城,后面是郁郁的松山,松山上还有松江女学——她最天真、最无忧的少女时光,便是在哪里度过。直到如今,物是人非,青山却依旧。
徐二爷见着美人抬眉轻愁,心里痒痒的,不由得上前把人搂住,半拉着回了船舱:“你啊别乱跑,现在身子要紧,站在船头要是碰着哪里了可怎么好?老爷我还等着你给我生个大胖小子,承我的业呢。”
柳于蓝咬了咬唇,垂了头,作出娇羞的模样。只是,她的眼底却是一片冷色。
也不知是不是天意弄人。她与沈采薇,一人在山上,一人在江上,犹如隔天,境遇一如云泥之别。
☆、167守城(上)
这一次的守城战异常的激烈,大概是因为上次的无功而返,倭寇那边对于松江城的状况显然了解了许多,知道火力点要放在哪里。加上后面又有徐二爷压阵,乌压压的一艘艘船就横在江上,哪怕是城上的弓箭手射出的羽箭交错如同大网都不能叫他们退却。
颜步清心里清楚的很:粮仓那事已经算是被记在他头上,若能守住松江城,勉强也能算是将功赎罪。若是守不住,颜家全家怕都要跟着治罪。故而,颜步清干脆狠了一条心,让家里人收拾收拾,自己搬去城墙下面住着,也算是与民同苦,倒是惹得不少人侧目。
那些倭寇的大船上面都装备着精良的火炮,离得近一点,开个火,城墙上就有不少人遭殃。只有几天功夫,就不断的有伤员被抬下去,又不断地有人接着补上来。
随着境况逐渐艰难,城中不少妇孺都主动的上去替帮忙,比如煮饭、洗衣、照顾伤员一类。沈采薇带了刘念跟在贺先生后面,也学着替那些伤员处理、包扎伤口。前面的时候,她还顾忌着名声,带了面纱和帷帽,后来忙起来,连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就什么的都不带了——战火之下,是真正的除死生再无大事。
之前研制止血药的时候,沈采薇本还建议在里面加一些止疼作用的药材却被贺先生给驳了,因为那些药材大多都会麻痹神经,会让伤者一定时间内反应迟钝。直到这个时候,她才知道之前自己和贺先生争论的那些东西有多可笑——那些伤员根本来不及好好休息,常常是手上刚刚包扎了,马上就跑到城墙上接着去守城。他们在乎的并不是伤口的疼痛,而是自己能否再继续战斗。
沈采薇本还要跟着贺先生一起住到城墙下头,后来被沈老夫人派来的嬷嬷强行来走,只得每日里一早一晚的出门回家。其实,刚开始接触到那些血肉模糊的伤口的时候,她还有些适应不了,等到后来却已经可以从容镇静地从伤口里面拣出夹杂的东西,动作迅速的包扎好。
有时候,她刚刚包扎好一个人,看着他急匆匆的跑回去守城,过一段时间就会见着有人把尸体抬下来。这样的时候,甚至来不及埋土或是火葬,只能把尸体先堆到义庄里面,等战火过去了再谈其他。
贺先生没日没夜的忙着,身子越发不好,沈采薇又一次都见着她咳出血来,她有心劝一二句却不知要从何处劝起。反倒是贺先生自己开了口:“我如今孤家寡人的,就算是早些去了也不过是早些去见我那亡夫,反是件好事。倒是那些人,家里有老有小,能救他一命就是救一家子的命。这样一想却是划算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