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一模,林稚音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语文英语看积累,只是稍有退步,但像数理化这种需要刷题,培养题感的科目,学习时间一少,成绩下滑就比较严重。
尤其是物理,林稚音之前最薄弱的科目就是物理,上次期末考,她的物理成绩是所有科目里最低的,所以她打算有的放矢,先攻克薄弱项。
幸好从樾最擅长的就是物理,在知道林稚音是因为那个人渣老师,高二的时候才没跟上学习进度后,他气得牙痒痒的,也更加用心地帮她补习。
班上所有人看他们这么亲近,都觉得有猫腻,但看他们凑在一起只谈学习不谈风月,比学习搭子还学习搭子,又觉得是想多了。
连黄瑜都觉得这两颗铁树虽然开了花,但不是那种“淫靡”的花,发乎情止于礼,看上去非常端庄大方,让人赏心悦目。她心里十分欣慰,也就放松了对他们的监视。
重回校园,有时候傍晚放学,林稚音会和陶芯去练舞室。
社团活动没有强制性,校庆结束后,韩裕华再不安排他们练采茶舞了。尤其是高三生,基本上就是半退社的状态,很多人慢慢地不再去跳舞,把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
林稚音回校后,采茶舞团的人知道了,非常高兴,常常喊她出来聚会。陶芯也会拉上林稚音去练舞室,趁着难得的空暇,和队友们一起跳跳采茶舞,就好像回到了之前练舞的那段日子。
韩裕华看少女们嬉闹作一团,心里十分感慨。她们现在已经建立了革命战友般的情谊,即使毕业以后各奔东西,在青春时代一起尽情跳舞的经历也会成为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珍贵回忆。
……
进入三月份,百日誓师大会一过,高考正式进入倒计时。
紧锣密鼓的学习之余,三八妇女节那天,平湖中学的少女采茶舞队受邀去了平湖电视台,录制了一场晚会,也就是这场晚会,让采茶舞的热度又上了一层,不仅在平湖,甚至还上了热搜。
有媒体抓住热点,特意做了一个专题,完整地报道了她们的事迹。
从白石镇民俗活动上的表演到校庆演出到春节期间自发组织的挨家挨户的“巡回表演”,再到地方台的晚会……她们从无到有,从小舞台慢慢地走上大舞台,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采茶舞。
“平湖少女采茶舞团”本身凭借着之前的几次表演,已经小有名气,再经过各家媒体推波助澜地报道,一时间热度居高不下,最后都惊动了平湖的文旅局,特地给她们颁了个“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头衔,借着这个从天而降的流量宣传了平湖一波。
平湖中学沾了学生的光,出了一回风头,被夸素质教育非常成功,为此校方还给了舞蹈社一笔丰厚的奖金,以资鼓励。
韩裕华“有心插柳柳成荫”,当初她的确是想组一个舞队,将采茶舞发扬光大,没想到最后居然真的做到了,这些女孩还做得这么成功!
“我去,我们这是成了平湖民俗文化代言人了?”陶芯看着挂在练舞室里的证书,不可置信地说。
除了证书,文旅局还给了舞团的人人手一个奖章,韩裕华把奖章一一分发下去,看到学生们喜笑颜开的样子,也笑了:“你们现在可是平湖的红人了,好多媒体想采访你们,还有很多节目邀请你们去表演。”
陶芯嘻嘻一笑,颇为自豪,过了会儿又叹了一口气:“可惜要高考了,时间不够,不然我都想去。”
韩裕华点了下陶芯的鼻子:“学业最重要。”
“不过有个活动,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参加。”韩裕华说。
陶芯问:“什么活动?”
韩裕华:“过段时间文旅局会牵头办一个文化交流活动,平湖剧院也会参与其中,到时候剧院会邀请其它城市的优秀舞蹈团过来交流。”
“剧院的工作人员联系了我,想邀请你们参加,正好借着你们的热度宣传下这个活动,也为他们之后排演采茶舞做铺垫。”
平湖剧院的前身是平湖舞蹈团,也就是梅姨和刘姨她们曾经呆过的舞团。当初因为采茶舞观看的人少,经济效益不好,舞团只好放弃它。现在林稚音她们走红,让采茶舞被更多的人了解熟知,剧院便想借着这股东风,重新将采茶舞表演纳入剧场演出中。
能让剧院重新重视起采茶舞的传承和发扬,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韩裕华想带着学生们去参加交流活动,唯一顾虑的就是团里的几个高三生。
陶芯提问:“交流活动办多久啊?”
“一周。”韩裕华想了下说:“场面上的活动你们可以不用全部参加,剧院那边会安排一次汇演,彩排加上表演,两天差不多了。”
“那也还行?”陶芯看向林稚音和胡玉瑾,“你们觉得呢?”
胡玉瑾点点头,说:“两天而已,耽误不了什么,而且采茶舞我们很熟了,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练习。”
“稚音你呢?”
林稚音听到活动会邀请其它城市的舞蹈团前来参加,晃了下神,见大家都很兴奋、期待,便也没有把自己的那点儿迟疑说出口,默认了同意参加交流活动。
……
今天周六,晚上没有自习。
林稚音从练舞室回到教室收东西,意外地看到从樾还在,正趴在桌上休息。她轻手轻脚地坐下,垂眼看到了后桌的人伸出来的手——从樾最近经常用这个姿势睡觉,好像就等着她回来牵他一下。
她笑了笑,伸出一根手指勾上去。
很快,那只修长的少年的手上了力,也用一根手指勾着她。
从樾晃了下林稚音的手,问:“你们舞蹈社开会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