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快到中午饭点,站外的吃食摊沿着道路两边衍生出大几米远,粥粉面饭一应俱全。
“闻着味还不错,不过还是胡三哥做的饭菜香。”张文心说。
车经过摊子时,于知乐多瞄了几眼,应道:“确实,如果胡三哥来摆摊,生意应该不错。”
两人只是随口一提,没曾想下午胡老三和胡蓝还真去办公室找她们。他们提出辞职,准备去摆摊。
进京四年,胡老三收了不少厂里员工的孩子当徒弟,尽心尽力教他们厨艺。年初他就起了摆摊的心思,但还是等到这个月所有徒弟都出师来才来提这事。
于知乐没有强行挽留,而是询问他们的计划,看能否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街上卖粉面和盒饭的人多,没有人卖涮菜。”胡老三讲出这段时间的观察结果,“所以我打算卖麻辣烫和麻辣拌,蓝妹在旁边卖冰粉和冰饮料。我们还打算弄点优惠活动,我摊子的客人去蓝妹摊位买东西,优惠五分钱。”
于知乐点了点头,说:“这法子很好,能互相照应,冬天蓝姨可以卖些小烧烤或者糖炒栗子、烤红薯。”
旁边的张文心爽快地批了两人的离职申请,问:“什么时候开始出摊?到时大家去捧捧场子。”
“下周五开始,每天中午和傍晚在钢铁厂附近摆。”胡老三回答。
张文心应好,傍晚开广播宣布了他们离职的事,并告知他们出摊的时间、地点。厂里人颇为惋惜,但还是纷纷送上祝福。
胡蓝和胡老三的行动力很强,第二天就在市区租好了房子,并摸清了进货渠道。他们按照于知乐的建议找木匠定制餐车,也没有选择传统的方桌,而是做了宽五十厘米左右的长条桌子。
在两人热热闹闹地张罗小摊子时,齐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他说:“海隅村的故事很符合最近奋斗拼搏的宣传主题,制片厂把它卖给了京市电视台。以后会剪成三十分钟一集,每周六晚播一集。”
为了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他还新增了几个人物特辑,拍摄了从海隅村副业组走出去的陈昭、蓝圆圆和胡蓝二人。
多了一个免费宣传渠道,于知乐自然是十分欢喜的。她和张文心等人商量过后,决定买一台彩色电视放在厂里,以此来庆祝此事。
九月初,穗穗进入小学学习,于迟升了高中,海隅村的纪录片也正式开播了。
晚八点的海隅食品厂文化室内,少了平日的喧闹,所有人屏气凝神看向21英寸的电视屏幕。
广告结束,纪录片片名随着激昂的音乐渐渐呈现。内容并不是完全按照拍摄顺序呈现,齐二选择在开篇放海东镇在这几年的副业发展对比,再将镜头聚焦于海隅村。
三十分钟一晃眼就结束,大家如第一次听陈昭的电台那般,意犹未尽。殊不知,全国各地有很多人与他们一样,期待第二集的到来。
几集过后,定时定点在电视机前蹲守的观众们变多,海隅牌的名声更响亮,连带着海东镇也在国内有了名气。
一些内陆省会城市的旅行社甚至推出“海东镇两日游”的线路,颇受市民的欢迎,报名参加者很踊跃。
刘英没有浪费这个好机会,与旅行社合作。除了大力推广当地的名胜古迹,还会带旅客们下村实地观察特色副业,组织体验活动。
另一边,于知乐和张文心带团队前往周城参会。此次的团队人数较前两年多了一倍,她们要培养新人负责明年的春季广交会。
“乐乐,文心,这儿。”蓝圆圆来接她们,她身边还站着一对金发碧眼的男女。
两拨人碰面,互相打量对方。
“这是艾米和艾伦,我在港城认识的新朋友,我们准备合作一个新的品牌。”蓝圆圆介绍完他们,扭头向他们介绍于知乐几人。
于知乐和张文心微笑着打了声招呼,艾米就热情地上前拥抱她们,用蹩脚的中文夸她们。
有了两位新朋友,她们这次的周城之旅热闹了许多,每天身边都充满欢声笑语。
今年海东镇也以集体行使进行参会,于知乐还遇到了许久未曾见面的王素梅。省城罐头厂没有参加广交会,她自费来交流学习。
“开放之后,涌现了很多物美价廉的小型加工厂,罐头厂的优势仅剩无几。”王素梅坦然谈起如今的困境,“继续一成不变,最终的结果只有被时代的洪流冲垮。”
于知乐和她持相同的观点,两人深入地聊了聊这个话题。
蓝圆圆旁听时,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她今年常来往于周城、港城两地,跟在杜生了解他在港城的产业,思想逐渐向成熟商人靠拢,有些观点让她们觉得很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