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汴梁梦起·听雨 > 好给你都给你(第1页)

好给你都给你(第1页)

景熙听着她轻柔的嗓音唱着极其符合他两世心境的词曲,他看她时眼中的深情,不知不觉中,化为对她热烈的渴望。

天兴三年除夕日,官家赵熠身子日渐虚弱,宫内专事内科大方脉的翰林李医正在呈送中书门下的诊疗记录中,写入:“陛下脉象沉滞,然神志清明,可决事如常。若迁延恐耗损元神,宜静摄少劳。”

另在《内廷脉案》格外注明“陛下辰时清醒,可识人辨事”。宰执寇衡与王溥见记录后,率群臣请见,奏请太子监国。

官家于正月初六日辰时清醒下令:“召太子听朕口谕。”而后下诏:“皇太子权处分军国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在此官家病重、权力过渡的关键时期,距离太子真正掌权监国,还有较为复杂的政治挑战在等着他。

比如,庆寿殿太后援引“权同处分军国事”旧例,要求与太子共同听政。

比如,坤宁殿皇后之子被废黜流放,皇后外戚勋贵家族煽动台谏攻击太子“不孝”“结党”。

比如,朝中三衙包括殿前司、侍卫马军司、步军司,其中殿前司使与太子三皇兄素来交好,将极有可能消极执行太子所发诏令。

比如,太子流放皇兄中有暗中结党之势,散布“太子德不配位”流言,联合士大夫暗贬其出身,影响太子威信。

比如,西北边境将领与太子无旧交,或延缓支援太子中央决策……

然而,出乎朝中上下意料之外,事后又有些情理之中的是,太子殿下在监国初期如同行走于薄冰之上,而殿下竟在礼法、军队、官僚、后宫之间迅速找到精密平衡。

后世赞其“阳示谦退,阴握实权”。

寇听雨深知这个关键时期有多么紧要,对景熙亦有无限的担忧。

但她又不敢擅自打扰景熙的真正掌权之路,只得每天与阿川打听消息,每每父亲下了朝回到府中,就缠着父亲问景熙如何。

事后,她得知景熙那雷厉风行的老练手段,抱着景熙大亲特亲,表达她由衷的赞赏,景熙只抱着她温柔地笑,得到许久难得的轻松之意。

只有景熙自己知道,他的破局之路早在八岁起重生之日起,就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直到他敢于计划退婚,确认他真的得到了她的倾心,他才敢如此放手一搏。

他对她说过的,也是他八岁时早就想过的——他要给她最好的。

*

《宋史·职官志》云:“储副之位,天下至重,非徒承祀而已,实系社稷之安危。”

太子殿下监国后,主动请求庆寿殿太后“权同听政”,换取了太后及其家族势力的支持。

而后立即主持“祭天地”“谒太庙”,彰显其天命所归。提拔东宫旧臣入中书、枢密院,替换关键职权之人。

同时授意地方上报“嘉禾”“甘露”等吉兆,强化“天命在太子”的舆论。加封功臣,对士大夫让步。

祭天后亲赴殿前司犒赏将士,禁军宣誓效忠太子。为保财政大权,任命东宫心腹为三司使。

令史官引用官家病重前诏书中对他的褒奖之词,再次强调了官家对太子的公开肯定……

自此,太子殿下逐步接管大宋政权,官家清醒之时日渐减少,众臣本在等待官家病愈清醒再执政的愿望,转变为默认太子监国地位,最终只暗暗等待太子登基之日。

*

五月端午节刚过,景熙得了半日闲,听黄大官禀报,原翊王府已建成。

景熙已成太子入住皇城东宫,原王府遂改制降级,拆除王府“戟门”“龙墀”等皇家专属构造。建成后更名为“翊国公第”,留作太子私产,用于宴请宾客或安置旧僚,日后亦可赏赐给太子嫡子。

景熙邀请寇听雨到王府一观,前五月余的时间,二人见面次数不少,但都是匆匆见面又匆匆分别,书信往来频繁。

但对景熙来说,他需要看见、拥抱、以及亲吻真实的她,才可疗愈自我,才可解了他的思念和欲望。

景熙不知的是,她更加想念他,想看见他,摸到他,抱到他,亲到他……

寇听雨年龄已十八,景熙二十,于年初匆匆举行了冠礼,因官家病重只最低限度完成三加冠、告庙的礼节,其他一切仪式“去奢崇俭”。

寇听雨人已长成,女子特征很是明显。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