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祖母忆往昔,著书话沧桑
庄园的深秋,被两股强大的力量充盈着。一股是蓬勃鲜活的生命力——婴儿房内,两个小小的生命在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谢砚秋之子(小名安安)手腕内侧那枚淡若云烟的沙漏印记,如同一个沉睡的谜,而谢明轩之子(小名康康)那无暇的粉嫩,则代表着纯粹的新生希望。另一股力量,则源自庄园深处那永不疲倦的“大脑”——谢明哲的实验室。服务器阵列的低鸣如同沉稳的心跳,幽蓝的指示灯在黑暗中规律闪烁,持续解析着来自婴儿房的每一丝数据流,构建着愈发庞大精密的“血脉·时间·生命能”三角场论模型。新变量康康的加入,为这个模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带来了更复杂的关联图谱。
压力并未消散,但已悄然转化为一种更深沉、更内敛的守护动能。谢家核心成员如同经验丰富的航行者,在平静海面下感知着暗流的涌动,却将船身稳得如同磐石。谢砚秋在集团顶层会议中运筹帷幄,决策果断;陈屿的科技公司在量子加密通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核心技术被悄然应用于庄园的安保和数据传输;谢明远推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获得高层赞誉,为谢家在更广阔层面赢得了话语权;谢明轩的“启明星”电竞学院成为国家级电竞人才孵化基地;谢明玉的个人艺术展在海外引起轰动……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开疆拓土,构筑着更坚实的外部堡垒,同时也为内部那隐秘的守望提供着不竭的资源与底气。
主宅阳光最充裕的起居室内,气氛却与实验室的冰冷理性截然不同。深秋午后的阳光暖融融地透过落地窗洒进来,空气中弥漫着新烤点心的甜香和淡淡的墨香。祖母柳氏坐在一张宽大舒适的藤编扶手椅里,腿上盖着柔软的羊毛毯。她的气色很好,眼神清亮,带着一种历尽千帆后的平和智慧。在她面前的小圆桌上,摊开着厚厚一叠装帧素雅、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稿。书稿的扉页上,是几个苍劲有力又透着圆融的大字——《浮生五味记》。
谢砚秋、谢明玉、苏晚(谢明轩的妻子)围坐在柳氏身边。谢砚秋手中拿着笔和笔记本,谢明玉则捧着一台小巧的录音笔。苏晚怀里抱着刚睡醒、正睁着乌溜溜大眼睛好奇张望的康康。
“奶奶,您看这段,‘初至异世,天寒地冻,腹中空空,见那铁罐彩绘鲜艳,启之,得面饼与粉末包数袋……’这里对‘泡面’的描写,要不要再具体一点?比如当时那股强烈的、从未闻过的‘化工香料’味?”谢砚秋指着书稿上的一段文字,轻声问道。她此刻不是商界女王,只是一个倾听祖母讲述家族秘辛的孙女。
柳氏眯着眼,似乎在回忆那个遥远而清晰的瞬间,布满皱纹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带着苦味的笑意:“嗯……那股味儿啊,冲鼻子得很!像是什么花露水混着油哈喇味,又带着点说不出的咸鲜。当时只觉得古怪,甚至有点反胃,可肚子饿得咕咕叫,哪还顾得上许多?煮开了水,把那粉末倒进去,哗啦一下,满屋子都是那味儿!你爷爷当时那个眉头皱得……”她笑着摇摇头,“可就是这碗怪味汤水,救了急,暖了身,也开了眼——原来这世上还有这等‘方便’的吃食!”
谢明玉赶紧在录音笔旁补充道:“奶奶,这里可以加个小注:首次接触工业化食品的强烈感官冲击,象征着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初次剧烈碰撞。”
柳氏赞许地点点头:“还是明玉丫头懂我心思。”她伸手,轻轻逗弄了一下苏晚怀里康康的小下巴,小家伙立刻咧开没牙的小嘴,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还有这里,”谢砚秋翻过几页,“您写到在城中村第一次用煤气灶,‘旋钮轻转,蓝色火苗噌地窜起,竟比柴火更烈更可控……’这里对‘火’的感受描写,特别传神。”
“是啊,”柳氏的目光变得悠远,“咱们以前讲究的是‘火候’,靠的是眼力、手感和对柴火燃烧的理解。这‘鬼火’(她早年对煤气的戏称)不一样,它太‘听话’了,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少了点‘人气儿’,可也真是方便。就像这世道,变得太快,有些老理儿老规矩,说没就没了……”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慨,随即又释然一笑,“可没了旧的,不也来了新的?就看人能不能跟得上,能不能把这新东西,用出老理儿的好来。”她说着,目光意有所指地扫过起居室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传感器节点——那是谢明哲实验室的延伸。
这时,婴儿床里传来安安细微的哼唧声。育婴师将他抱了过来。小家伙刚睡醒,小脸粉扑扑的。柳氏立刻伸出双手:“来,让太奶奶抱抱安安。”
就在柳氏接过安安,将他抱在怀里的瞬间,坐在稍远处沙发上的谢明哲,手腕上的终端屏幕,代表印记能量辐射的曲线,极其微弱地、但清晰地向上波动了一下!幅度很小,却足以被高精度仪器捕捉。谢明哲的目光瞬间从手中的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复杂的数学模型)移开,落在祖母怀里的安安身上,又快速扫过柳氏正轻轻拍抚安安后背的手。
“目标A(安安)印记区域:接触祖母后,微循环活跃度提升2。1%,能量辐射振幅同步提升0。8%。祖母体表红外热成像显示,接触区域温度场分布出现异常协同性变化,概率模型指向‘情感能量场’弱耦合可能。”谢明哲的大脑飞速处理着信息,一个新的子线程在“三角场论”中悄然启动。
柳氏对此毫无察觉,她抱着安安,轻轻摇晃着,低头看着曾孙清澈的眼睛,仿佛在与一个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她继续讲述着,声音更加柔和:“……最难熬那会儿啊,是真觉得天都塌了。可看着你们一个个小萝卜头,饿得眼睛发绿,我这当祖母的,心里就只剩下一股劲儿——得活!得让你们活!后来开了‘玉馔阁’,头一回拿到那薄薄的几张票子,手心都是汗啊!那钱,比金子还沉!它告诉咱,在这块地上,只要肯下力气,肯动脑子,就能挣出一口饭吃,就能站住脚!”
她的讲述,没有刻意煽情,平实得如同在唠家常。那些曾经的绝望、挣扎、震惊、温暖、喜悦、失落……都被她巧妙地融入了对一道道菜、一件件琐事的回忆里。她讲第一次用酱油和味精时的“作弊”感;讲谢镇山第一次直播带货时闹出的笑话;讲谢明哲小时候盯着蚂蚁搬家能看一整天,谁也拉不走的“痴傻”模样(如今看来却是天才的专注);讲谢明玉第一次在校园文化节弹筝时,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却硬是撑完全场的倔强;讲谢明轩捧回第一个电竞奖杯时,全家只有谢砚秋懂那是什么,其他人一脸懵的趣事……
起居室里暖意融融。谢砚秋专注地记录着,时而补充细节。谢明玉的录音笔忠实地捕捉着祖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语气词。苏晚抱着康康,听得入神。连角落里的谢明哲,也放下了平板电脑,目光沉静地注视着祖母,仿佛在通过她的讲述,收集着关于家族情感能量场的关键样本数据。阳光在书稿上缓缓移动,时光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温柔流淌。
数月后,初冬时节。
谢氏集团旗下,融合了古典雅韵与现代科技的“栖梧苑”文化会所内,气氛庄重而热烈。巨大的宴会厅被布置成新书发布会的现场。背景墙上,是《浮生五味记》素雅而大气的封面投影,下方一行小字:“一个世纪老人的舌尖与心路”。
台下座无虚席。媒体长枪短炮严阵以待,文化界耆宿、出版界名流、商界精英、甚至不少通过严格审核的普通读者代表济济一堂。所有人都期待着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谢家老祖母,亲口讲述她横跨百年、历经沧桑的故事。
发布会由谢明玉主持。她身着一袭月白色改良旗袍,气质娴静温婉,开场白简洁而充满敬意,将祖母喻为“一部行走的、充满烟火气的中国近现代生活史”。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柳氏登场了。她没有坐轮椅,而是拄着那根紫檀木雕花手杖,在谢砚秋和谢明玉的搀扶下,步履虽缓却异常沉稳地走到舞台中央的发言席前。她穿着一身深紫色云锦对襟褂,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历经岁月洗礼后的从容微笑,眼神明亮而睿智,那份历经风雨沉淀下的大家气度,瞬间镇住了全场。
“诸位亲朋,诸位来宾,”柳氏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平和而清晰地传遍大厅,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仿佛能抚平所有的浮躁,“老身柳氏,一个灶台边转了一辈子的老婆子,今日站在这儿,说说我这辈子尝过的滋味儿,走过的路,心里头存着的念想。不是什么大学问,就是些家长里短、锅碗瓢盆的实在话。”
她没有看稿,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仿佛在与每一位听众进行心灵的对话。她的讲述,从故乡春日里新挖的荠菜馅饺子那股“钻心窝子的清香”,讲到逃难路上啃树皮时“刮得嗓子生疼的苦涩”;从初尝异世“泡面”时那股“怪得直冲天灵盖的化工香”,讲到“玉馔阁”第一笔收入换来全家“比肉还香”的踏实饭;从看着儿孙们在陌生世界里跌跌撞撞时“揪心扯肺的酸楚”,讲到他们一个个成家立业、枝繁叶茂时“心底里漫上来,甜得化不开的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