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世人知黑暗曾如何吞噬光明,更愿他们知,光明终将自己站起来。”**
三年后,朝廷派遣使者登岛,欲迎念烛回京受封“护国义女”,赐宅邸、田产、仆从无数。诏书上言辞恳切,称其“破邪卫道,匡正天命”。
她在灯塔下读完圣旨,提笔回信,仅八字:
>**“心归此处,永不离灯。”**
使者无奈离去。不久之后,沿海数州百姓自发集资,在孤岛建起一座学堂,取名“明烛书院”。院中立碑,铭刻历代守夜人事迹,首位便是阿烛将军。
又五年,念烛收养的孩子们陆续长大。三人考入太学院,两人投身军旅,一人成为医者,常年巡诊渔村。最小的那个叫阿星,总爱坐在灯塔顶看星星,常说:“我梦见一位穿军装的姐姐,她说我会写出最亮的诗。”
念烛听后只是微笑。
某夜,阿星忽然跑进屋里,激动地递给她一张纸:“念烛妈妈,我写了一首诗,你说过要第一个读!”
她接过细看,诗句如下:
>海底有骨化星辰,
>风中残焰唤故人。
>十七轮回终断锁,
>一双姐妹两盏灯。
>不拜渊君不献祭,
>自提刀火向苍冥。
>若问英魂归何处?
>万家窗前点夜明。
念烛读罢,久久无言,泪水无声滑落。
她想起那一夜铜镜碎裂时的强光,想起阿烛消散前的最后一笑,想起灵素扭曲尖叫中崩塌的命运锁链。她终于明白,真正的胜利并非杀死敌人,而是让下一代不再需要战斗。
翌日清晨,她召集所有学生,宣布开设“守夜人文史课”,由阿星主讲第一课,题目是:《我们为何要点灯》。
课堂设在灯塔底层,墙上挂着一幅巨幅地图,标记着历次慈幼堂分部、海底古城坐标、北方祭坛位置以及十七次轮回中“许昭儿”们的出生地。孩子们围坐一圈,听阿星讲述那段几乎被抹去的历史。
“她们不是失败者。”阿星说,“她们是铺路的人。每一滴血,每一次牺牲,都在推动命运转向。直到有一位‘承魂’拒绝顺从,有一位‘引路’选择守护,轮回才真正终结。”
念烛坐在角落,静静听着,忽然感到胸口一阵熟悉的悸动。
她低头望去,只见那道银痕自皮肤下隐隐浮现,如同星轨流转。紧接着,耳边响起极轻的一声叹息,似风过林梢,又似someone在遥远的地方轻轻唤她:
“阿念。”
她猛然抬头,望向长明灯。
火焰微微摇曳,竟在空中勾勒出一道人影轮廓??短发利落,肩披军氅,右手执刀,左手举灯。
刹那间,整座灯塔嗡鸣震动,墙壁上的符文逐一亮起,与当年祭坛启动时如出一辙。但这一次,没有压迫,没有恐惧,只有温暖的共鸣在血脉中流淌。
孩子们惊愕抬头,却什么也没看见。唯有念烛清楚感知??这不是幻象,也不是投影。
这是**命格的回应**。
她缓缓起身,走向灯台,伸手触碰火焰。这一次,不再流血,反而有一股力量自指尖涌入,贯通四肢百骸。她的视野骤然扩展,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海域、深埋地底的遗迹、甚至时间长河中那些未曾交汇的支流。
她看见:
三百年前,第一位“许昭儿”被投入祭坛时,天空降下血雨;
一百年前,一名少女撕毁《双生录》,却被族人活埋于山洞;
十六年前,阿烛抱着死去的妹妹冲进火海,以自身为引,点燃归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