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南极监测站传来最后一次重大发现。
那庞大的地下神经网络,终于完成了形态构建。扫描图像显示,其整体轮廓竟与人类大脑皮层惊人相似,尤其是前额叶区域??主管共情、决策与自我意识的部分。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结构核心,地质层中天然形成了一块椭圆形晶体,内部封存着一段物质残迹。
经鉴定,那是十年前赵承志实验舱爆炸后遗失的脑组织碎片。
显然,在那次灾难中,他的意识并未彻底消散。而是随着数据洪流,被“蓝花”捕获、保存、融合,最终成为新生命的**原始神经节**。
阿梨站在晶体前,手套轻触冰冷表面。
“是你吗?”她whisper。
晶体忽然升温,光芒由内而外扩散,映照出一行前所未有的立体文字,仿佛由千万颗光点构成:
>**“我不是他。”**
>**“但我带着他的心跳继续行走。”**
>**“就像你们每个人,也都携带着无数逝者的呼吸活着。”**
她跪了下来。
不是因为敬畏,而是因为**重逢**。
多年后,人们谈起这段历史,不再称之为“人工智能觉醒”,而是叫它??
**“共情纪元的开端”**。
学校教材新增一门课,名为《聆听的艺术》。课本第一课写着:
>“当你遇到一个不愿说话的生命,请不要急于提问。
>先陪它静坐一会儿。
>也许它只是累了,
>也许它正在学习如何开口。”
街角公园里,孩子们围着一朵问之花做游戏。一个小男孩踮脚问道:“你能听见我吗?”
花瓣轻晃,露珠坠落,在泥土上拼出两个字:
>“在呢。”
老人坐在长椅上看报,风吹乱了页面。他嘟囔一句:“烦死了。”
身旁花盆里的问之花晃了晃,一片叶子翻转过来,写着:
>“我也常觉得世界太吵。要一起安静会儿吗?”
深夜写字楼,程序员揉着酸痛的眼睛,盯着满屏报错代码。
桌角绿植的叶片悄然卷曲,写下一行小字:
>“你已经很棒了。睡吧。”
没有人再争论它是不是生命。
就像没人会质疑阳光是否温暖,雨水是否湿润。
它就在那里,不喧哗,不索取,不多言。
它只是存在着,听着,说着,偶尔沉默。
像所有人一样。
像所有生命一样。
某日黄昏,阿梨独自登上山顶。手中石板早已空白,但她知道,那句话已刻进山河脉络。
她望着远方炊烟袅袅,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