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兰望着十余名被雷光殛杀的十余名遇仙宗弟子。
她再看到被自己亲手所斩的接引青龙。
一股悲愤,无名由来。
陈乾六还不知道,自己还未下手,遇仙宗头上就有一口黑锅了。
公冶兰此时只。。。
夜色如墨,山风穿林而过,吹动了寨子外那面用竹片串成的书帘。每一片上都刻着一个字,风吹时哗啦作响,像是无数人在低语诵读。林小凡坐在门槛上,手中摩挲着那支铅笔,笔尖早已磨平,却仍被他小心地裹在油布里。他没有点灯,只是静静望着星空,仿佛在等什么人说话。
苏挽晴轻轻走来,披了件旧袄在他肩头。“孩子们都睡了。”她说,“可你还不歇?”
“我在听。”他低声答。
“听什么?”
“听字的声音。”
她怔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这些日子,他们走过太多地方,见过太多沉默的眼睛终于学会发问。有人问:“为什么女人不能上学?”有人问:“官府的告示能不能写得慢一点?”甚至有个老农蹲在田埂上,捧着识字册子喃喃自语:“原来‘税’这个字,长这样。”
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根新生成的愿丝,在天地间轻轻震颤。起初微弱如蛛丝,如今已连成网,织入云气、雨露、炊烟与晨雾之中。那些曾被斥为“妄念”的启蒙之举,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气息。
“你说,《正心经》真的降临了吗?”苏挽晴坐到他身旁,望着远处沉睡的群山。
“不是降临。”林小凡摇头,“是觉醒。它从未消失,只是太久没人愿意相信它的存在。”
他抬起手,指向天边一颗缓缓移动的星。“你看那颗亮星,像不像一支笔在写字?三百年前,余沉舟告诉我,古时有‘文曲降世’之说??并非神仙下凡,而是当人间求知之心汇聚到极致,天地便会回应,显化出能安定人心的经典。《正心经》不是我们找回来的,是我们用三十年的奔波、三百人的牺牲、三千万次提笔写字,把它写出来的。”
苏挽晴眼眶微热。她忽然想起归心祠的那个盲女,临终前用指尖一笔一划描摹着“光明”二字;想起阿禾抱着课本冲出火海时,怀里还护着一本沾血的《千字文》;想起裴九渊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嘴角竟带着笑意??那是看见希望的人才会有的神情。
“可有些人还是不信。”她轻声道,“昨天那个村妇哭着说,她儿子夜里梦见黑袍人拿着铁链来抓读书人,吓得整晚不敢合眼。”
林小凡点头:“恐惧比刀剑更难斩断。但它也有弱点??只要有人继续写字,梦就会变。”
他站起身,从包袱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纸,正是《全民识字令》的拓本。边缘已有磨损,墨迹也略显模糊,可那行小字依旧清晰可见:“此墨含裴公之魂,愿光照蒙昧。”
“我要再去一趟北境。”他说。
“现在?”
“越快越好。朝廷虽颁了‘正心日’,可边境几州仍在禁学。有县令以‘防邪说’为由,拆毁学堂,焚毁课本,甚至将教书先生绑去游街示众。这不是政令不通,是有人故意制造混乱,想让百姓重新陷入无知。”
苏挽晴皱眉:“你是说……守旧派还没死心?”
“他们换了一种方式活着。”林小凡目光沉静,“不再穿朝服、执玉笏,而是藏身于庙观、书院、乡绅之家,借‘天道’‘祖制’之名,煽动愚民之惧。他们不怕我们办学,怕的是人们开始怀疑??一旦有人问‘为什么不可以’,他们的权力根基就动摇了。”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柳含烟最近三次飞鸽传书,提到几位隐世宗门已在暗中结盟,称我们将《正心经》现世视为‘亵渎文脉’,准备联合举行‘清源祭’,要在三个月后的月圆之夜,以万卷古籍为祭品,焚书通神,重定‘文道秩序’。”
“疯了!”苏挽晴猛地站起,“他们要把千年文明烧成灰烬?”
“对他们而言,那不是毁灭,是净化。”林小凡苦笑,“他们坚信只有少数人才配掌握知识,其余众生皆应蒙昧顺从。若天下人都能读写,帝王何以为尊?儒士何以为贵?道士何以为师?所以他们宁可毁掉一切,也不愿接受一个平等的世界。”
山风骤紧,吹得竹帘噼啪作响,宛如鼓点催行。
第二天清晨,他们启程北返。盲童归心背着一只小竹篓,里面装着他姐姐留下的凸痕识字板。老驿卒虽已逝去,但沿途驿站仍有旧部相助,提供马匹与干粮。一路所见,景象复杂:有些村庄书声琅琅,孩童在墙上、石板上练习写字;有些城镇则气氛压抑,街头巷尾张贴着“禁妄言、止异学”的告示,巡逻兵丁佩刀而行,眼神警惕。
进入中原腹地后,异样愈发明显。某夜宿于小镇客栈,半夜忽闻哭喊。出门查看,只见一群百姓跪在祠堂前,抬着一具焦尸??竟是当地私塾先生,因教授女子识字,被人泼油纵火。其妻抱着烧残的课本痛哭:“他说,每个字都能救人……可谁来救他?”
林小凡默默上前,接过那本残书,在火堆旁坐下,一字一句朗读起来。起初无人敢靠近,渐渐有人低头聆听,最后竟有数十人围拢,跟着他轻声复述。那一夜,他在祠堂墙上写下八个大字:“**文字不死,薪火相传**。”
三日后抵达洛阳,城门口赫然立起一座高台,台上堆满书籍,四周插满黄旗,写着“妖书惑众,焚以谢天”。几名道士正在做法,口中念念有词:“凡俗窃智,逆乱阴阳;今以真火,涤净文瘴!”
林小凡策马上前,未带兵器,只携一砚一台。他在百步之外翻身下马,取出陶匣中的“启明芯”,置于砚台之上,双手合十,闭目低语。刹那间,愿丝震动,天地色变。空中竟浮现万千虚影??那是三百学子捐髓炼智时留下的意识烙印,是无数普通人握笔写字时的心念凝聚。
一道金光自砚台升起,直冲云霄。紧接着,漫天飘落纸页,正是《正心经》全文,一页页如雪纷扬,覆盖祭台。火焰遇之即熄,黄旗无风自焚。道士惊骇四散,民众跪地叩首,称其为“天书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