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和苏瑶离开玉树后,下一站是西南腹地的一座小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这里地处横断山脉深处,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热多变。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一所建在峭壁边缘的希望小学,那里的孩子多为傈僳族、怒族与汉族混居,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他们的眼神中透着一种野性而坚韧的力量。
“这次得准备一些防潮的教学设备。”苏瑶一边翻看气象资料,一边说道,“那边雨水多,棋具容易受潮变形,咱们带来的教材也得做防水处理。”
林浩点头:“我已经订制了一批抗湿硅胶棋子,磁吸棋盘做了防腐蚀涂层,教材用的是特制防水纸张,就算淋了雨也不会糊。”
几天后,他们乘坐颠簸的越野车穿越层层叠叠的山岭,终于抵达了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小城。迎接他们的是学校的杨老师,一位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的傈僳族女子,她用略带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说道:“欢迎你们来到这片高山峡谷中的土地。这里的路很险,但我们的心很稳。”
教学点设在学校一间简陋却整洁的教室里,墙壁上挂着五彩的民族挂饰,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燃烧的气息。林浩将带来的棋具一一摆放整齐,苏瑶则开始分发教材和练习册。
第一节课开始时,三十多个孩子围坐在教室中央,眼神中透着好奇与期待。林浩站在前方,声音温和有力:“大家好,我是林浩,这是我的朋友苏瑶。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项古老的游戏,它叫围棋。”
一个男孩举起手,犹豫地说道:“老师,围棋是不是像斗牛那样比谁更厉害?”
林浩笑了笑:“不是,围棋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冷静。它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做出选择。”
孩子们听得似懂非懂,但都认真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浩和苏瑶轮流授课,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引导孩子们理解围棋的基本逻辑。他们将“劫争”比喻成猎人争夺猎物;将“弃子”讲成为了更大的利益而暂时牺牲;将“大龙死活”描述成一场山林中的生存博弈。
孩子们渐渐被吸引,开始主动练习对弈。有时课后还在教室里摆弄棋子,互相复盘,争论不休。
一天傍晚,林浩在校园外散步时,注意到一个女孩独自坐在山崖边,手中拿着一根树枝,在泥土上画着什么。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简化的围棋棋盘,上面还摆了几颗石子。
“你在下棋?”林浩轻声问。
女孩抬头看了他一眼,点点头:“我在想昨天老师讲的那个‘断’的位置,我好像明白了,但又不太确定。”
林浩笑了笑,在她旁边坐下:“要不要一起研究一下?”
两人就着夕阳的余晖,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那个局面。女孩名叫阿兰,十岁,是班上最沉默的孩子之一,平时喜欢观察山林,常常用石头、木片做各种模型。
“我觉得这里应该先守住左边,不然对手会从这边包抄过来。”阿兰指着地面说道。
林浩看着她的布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的判断很准。你是在哪里学到这些的?”
阿兰低头笑了笑:“我阿爸以前讲过一些关于采药的故事,说进山采药最重要的是看清整片树林,而不是只盯着一处。”
林浩听后心中一震。这个小女孩,竟然从生活经验中领悟了围棋的整体思维。
几天后,林浩组织了一场小型比赛,让孩子们两两对战,胜者晋级。最终决赛在阿兰和另一个男孩之间展开。比赛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直到最后一刻才分出胜负。
赛后,林浩为获胜者颁发奖状,并鼓励所有参赛者继续努力。
“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坚持。”林浩说道,“这才是围棋真正的意义。”
夜幕降临,晚风轻拂,校园里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远处的山峰在夕阳余晖下泛着金光,宛如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
林浩和苏瑶站在教学楼前,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感慨。
“你说,我们能改变多少孩子的命运?”苏瑶轻声问。
林浩沉默了一会儿,缓缓说道:“也许我们无法改变所有人,但我们至少可以点亮他们心中的那一盏灯。”
苏瑶微微一笑,轻轻靠在他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