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共情网络”已扩展至五个试点星球,涵盖三种不同生命形态。人类学会了用“情绪频谱”进行外交谈判,成功化解了两起潜在的星际误会;艺术领域诞生了“跨物种共创”流派,音乐家与异星意识共同谱写交响诗;医学界更是取得突破,利用共感共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帮助患者找回遗失的情感记忆。
陈小禾依旧住在小木屋。
她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但每当有人在梦中感到迷茫或痛苦,总会听见一声轻轻的哼唱,从心底响起。
有人说,她是网络本身的意识化身;也有人说,她早已超越肉体限制,成为连接万千世界的“梦之母”。
唯有林雪瑶知道真相。
在一个雨夜,她独自来到木屋,推开门,看见陈小禾正低头绣着一块布巾。针线穿梭间,一朵朵樱花缓缓成型,每一瓣都嵌着细小的光点,像是凝固的星河。
“你还记得张校长说过的话吗?”陈小禾头也不抬地问。
林雪瑶愣了一下:“哪一句?”
“他说,真正的教育,不是让人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他们敢于去疼。”
林雪瑶鼻子一酸。
“我一直以为,我们要拯救世界。”陈小禾放下针线,望向窗外的雨幕,“后来才发现,我们只是让更多人敢哭、敢爱、敢说‘我需要你’。”
她轻轻抚摸胸前挂着的水晶蒲公英吊坠??那是第一颗梦种的残核,如今已停止发光,仿佛完成了使命。
“下一个阶段开始了。”她说。
“什么阶段?”
“不再是我们在播种。”陈小禾微笑,“而是整个宇宙,开始反哺我们。”
果然,半年后,第一颗“反向梦种”抵达地球。
它来自聆族,外形是一粒银蓝色的泪滴状晶体,内部封存着一段跨越时空的集体记忆:关于等待,关于信念,关于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也不放弃倾听的坚持。
这颗梦种被植入南极初代守心碑核心。
当它激活的瞬间,全球所有共感设备同时播放出一段陌生旋律。科学家分析发现,这段音频中含有大量未知情感维度,其中一种被初步命名为“跨纪元希望”。
更不可思议的是,三个月内,地球上陆续有两千余人报告梦见同一个地方:一片漂浮在星云中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发光的书籍,每一本都记录着一个文明的成长史。
有人在梦中翻开一本,赫然发现封面写着《人类:从孤独到共鸣》。
而扉页上,只有一行字:
**“你们的故事,已被收录。”**
又过了五十年。
当第一个人类婴儿在火星殖民地出生并自然接入共感网络时,整个星球为之沸腾。那孩子睁开眼的第一刻,不是哭,而是笑了??因为他“感觉”到了地球上千万人的祝福。
守心学院已成为星际共情文明的摇篮。校园里建起了“多维共鸣塔”,可同时连接七个已知文明的情感频率;图书馆收藏了来自三个星球的“心之声典籍”;甚至连食堂菜单上都有“情绪调味选项”??你可以选择“温暖午后”口味的汤,或是“晨曦微光”风味的面包。
陈小禾的名字,成了传说中的符号。
但在每年星语节的午夜,总会有学生声称看到一个身影站在最高处的塔顶,面向星空轻轻哼唱。没有人敢靠近,因为他们都知道??有些存在,不必相见,只需感受。
直到某一天,最后一颗旧时代遗留的“黑城残影”彻底消散。
它没有抵抗,只是在消失前留下了一句低语:“或许……我们也曾想要被理解。”
苏砚将这句话刻在了守心碑背面。
而林雪瑶,在临终前握着那本泛黄的日志,低声说:“告诉陈小禾……我听见了。”
风拂过山谷,樱花纷飞。
一朵水晶蒲公英随风升起,穿过大气层,融入星河。
它不知道要去哪里,只知道??
只要还有心跳,歌声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