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昭白雪 > 交锋(第1页)

交锋(第1页)

谢昭骤然停下动作,满腔柔情被这突如其来的通报打断,只得无奈地松开李清白。

李清白听到“唐琰”二字,立刻抓住谢昭的衣袖,眼中满是担忧:“他找你做什么?会不会有危险?我跟你一起去!”

谢昭摆手拒绝:“我自己去就成,你在府里好生待着,多教教知雨。”

李清白却怎么也不肯:“不行,他定会为难于你!我要和你一起去。”

“你又不懂盐运那些事,去了只会徒增烦忧。”

“若有点什么,至少我还能去搬搬救兵,不至于让你孤立无援。”

谢昭再三劝言,见她态度依旧坚决,无奈道:“好,但你需跟紧我,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冲动。”

他转头对元旌吩咐:“你留守府中,看好知雨,一切小心。”

同时暗中打了个手势,示意两名隐匿在暗处的墨卫随行保护。

察院门禁森严,黑漆大门上的铜环冰冷而肃穆。院内古柏参天,虽是白日,却透着一股沉郁的法度之气。

衙役引他们穿过重重回廊,来到一间宽敞却陈设简朴的厅堂。

巡盐御史唐琰正伏案批阅文书,见有人进来,置笔缓缓抬头。

李清白面色一滞,这位名声在外的御史大人看起来竟十分年轻,似乎还不到而立之年。他面容极其清俊,眼神却透着与之不符的沉稳锐利。

他的目光掠过谢昭与紧挽着他手臂的李清白,闪过一丝轻微的不自然,随即化为温和的笑意:“谢爷,冒昧请您前来,这位是?”

“内子。”谢昭简单回答,不卑不亢。

“谢夫人。”唐琰微微颔首,态度亲和,仿佛只是闲话家常,“请谢爷前来,也没什么要紧事,只是初到贵地,想了解一下去岁和今年以来的盐业行情。谢爷是此中翘楚,还望不吝赐教。”

谢昭心中清楚,既涉及盐务,就绝非闲谈,每一句都可能暗藏机锋。

他略一沉思,拱手答道:“唐大人垂询,谢某自当知无不言。只是这盐业行情,说来复杂,牵涉甚广,谢某便以去岁自家经营的官盐为例,粗略言之,还请大人指正。”

他语气平稳,开始细数:“首先便是这‘盐引’成本。如今边塞急需粮秣,开中纳米,一引盐需纳粮五斗至一石不等,折色银约三两至五两。此乃第一笔开销。”

“盐引到手,并非立即可支盐。盐场产盐有定数,支盐却需‘守支’,排队等候,短则一二年,长则十数年。在此期间,盐引本身如同死物,资金积压,其隐形成本,难以估算。若想加快流程,便需借助‘超掣河盐’之便,但这资格多为有实力的‘囤户’所据,寻常商人若想分一杯羹,需支付不菲的‘贴费’,又是一笔开销,约每引加银一两至二两。”

“待轮到支盐,从盐场取出,每引盐本身工本费约银五钱至一两。然盐出场后,需改大包为小包以便贩运,包装物料及人工,每引又需银二钱左右。”

“运输更是大头。船走运河,雇佣船户、脚夫,还需支付‘脚价’、‘水脚’等,视路途远近,每引运费约在一两五钱至三两之间。此外,为保盐货平安,还需雇佣护卫,这笔钱亦是不小的开支。”

“至于盐课正项,”谢昭特意加重了语气,“朝廷规定每引盐需纳‘盐课银’,各地不等,两淮地区约每引纳银六钱至八钱。此项谢某历来是足额缴纳,分文不敢短缺,皆有账册、钞关印信为凭。”

他略停了停,仿佛在计算,继续道:“以上各项成本相加,每引盐运至指定销岸,其成本已高达八两至十二两白银。而官方规定的发卖价格,每引盐约值银十两至十五两。如此算来,若一切顺利,每引官盐,毛利不过二两至三两。”

“然而,”谢昭调转话头,面露难色,“实际经营中,还有诸多难以明言的‘常例’开销。譬如,各级衙门‘赈济银’、‘科罚银’、‘割没银’等名目,虽非定例,却往往难以推拒;银两熔铸成锭时的‘火耗’损耗;与各地盐司、钞关打交道所需的‘茶水费’、‘程仪’……这些零零总总,每引摊下来,又需一两甚至更多。加之盐引有时效,若遇滞销或守支过久,引价下跌,亏损亦属常事。”

最后,他总结道:“故而,去岁谢某经营官盐,看似销量不小,年销约两万引,销售额可达二十余万两,但扣除所有成本、盐课及各项杂费后,实际净利润,不过三四万两之数,且风险极大,如履薄冰。今年情况,大致相仿,或许更为艰难些,因运河时有阻滞,运输成本有所增加。”

谢昭这一番回答,既点明了经营官盐的种种艰难与高昂成本,又凸显了自己“足额缴纳盐课”的“守法”形象,将利润压缩在一个看似合理甚至有些“微薄”的范围内,却绝口不提任何盐引炒作、囤积居奇、暴利运私之事,为日后留足余地。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