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若是说他心里不受用,也是假的。
他本以为自己不会有家了,自从父亲死后就有这种朦胧的感觉,他从那天之后直接搬进了国子监,大多数举子就算入选了国子监,也不会刚刚放榜就去的,而且但凡算个官宦子弟,也少有住在里面的,所以从空路落的家里,到了空落落的学舍,他只觉得心里更空了。
大抵是因为丧父的缘故,在国子监的两年他没有结交什么朋友,自然对当时还是国子监祭酒的简东山也没有多少印象,他初到国子监的时候,简直是梦游一般浑浑噩噩。
直到某天老阁老,有帝师名号,据说教过皇上和文通太子与宁王的那位高良臣来国子监看视,说是要见见未来的国之栋梁。
大概是简东山和他说了自己的情况吧,老阁老便单独叫了自己喝茶聊天。
“只是,不知道该做什么。”他面对慈爱而宽厚的老人,最终把心里话吐了出来,“做什么都没有力气。”
“甚至只想去死。”他说。
“去死,”老阁老的眼睛突然犀锐明亮了起来,“虽然对你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妄言生死不是什么大错。”
“但是生命是宝贵的。”他说,“你的这条命,要花在值得的事情上。”
“可是,”杜毓文轻声说,“我也想把它好好的用掉,有什么地方可以吗?”
“北地。”老阁老说,“北方我们还有没收回的失地,若是你真的有死的勇气,那就去和胡人作战,把本来属于我们的捍卫着我们的千里沃土的屏障拿回来。”
杜毓文眨了眨眼睛。
他似乎被点醒了又似乎没有,只是他魔怔地换了个方向,每天除却备考会试,就是研究河西的地图,胡人的部族,甚至他们的语言和细分,在京城中四处寻访退伍的老兵,交谈记录。
他当然还是算不上什么正常的监生,于是他又坐到了老阁老的对面。
他以为老阁老会说他给别人添麻烦的办法真是层出不穷。
然而老阁老只是给他倒了杯热茶。
“所以这样让你好受了些么?”他和蔼地问道。
杜毓文点了点头,“研究那些的时候,的确什么都不想了。”
“那你有办法吗?”高良臣和缓地问道,“想到什么办法了,和我讲讲可以吗?”
杜毓文直接用茶针沾了些茶水,在几案上画出了河西的山川形势,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老阁老大概本来只是好心,本来也是虚职养老了,有大把的时间,想帮这个少年散散心。
然而他的眼睛逐渐睁大了。
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竟然是真有破局实力的人。
第74章廷尉门前雀欲栖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
高良臣活了许多年月,门生弟子数不胜数,适逢出英雄的乱世,自然其中出将入相的也不乏其例。
他自认为有了一套相人术,说是七岁看老也丝毫不夸张。
只是经历过某些事之后,他不那么确信自己这套相人术了而已。
不过也许他的经验依旧没有错,只不过人心是很善变的,就算神佛也未必说得清。
于是他开始关照这个孩子。
杜毓文是个好苗子,做事专心,心无旁骛,又没有挂念,更何况这孩子聪明绝顶,又有过少时练武的底子,想要捡起来也快。
正好可以解皇上一个燃眉之急。
当朝天子,也曾经是他的学生,不如说,他当年就是李家家塾的先生,高良臣想,他自认为不曾偏袒过谁,皇上大概也是承认这一点的,所以现在依旧把他奉为帝师。
所以他当年也同样很关注皇上,自然也了解他。
高良臣感觉他有些急躁,急着证明自己成为皇帝才是这个帝国最好的未来,但是他在建国的时候并未有寸土之功,这如何压宁王一头呢,他自然焦躁不安,急于用兵。
那么他必然日日夜夜都在盯着燕云河西一代,如果能收复那里,那史书工笔上,他的武功应该不会多么亚于打下半壁江山的宁王了,甚至史学家会为尊者讳,说他当年开国时没有崭露头角是因为年纪太小,或者已然有宁王了,他便自甘学医,尽孝于堂前。
所以燕云如同一块吊在他眼前的肥肉,馋得他辗转难安。
高良臣叹了口气,他不知道为什么有点心慌,因为他知道,他有点太急了。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他垂下眼睛,看着自己刚写好的字。
“夫子这字,越发的仙风道骨了。”简东山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