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厅里,到处都是嘈杂的喧哗声。
每一个学者都在和周围人说着,有的人眼中充满了惊奇之色,有的人眼中则闪耀八卦的火光,有的人则满眼不可置信。
“马建泽的研究竟然是错的?他找出的不是最优框架?”
“我知道这个研究,他们是以很多气动力设计方案为基础做的分析,上个月的时候,他们组的人还说要发表大成果呢!”
“他来报告都是为了拿个会议认定,否则投稿也不好评审,结果竟然是错的……”
“我听了半天还是还说听不懂呢,没想到啊……”
在台下不断讨论的时候,张明浩已经悄悄的回到了座位上。
周围人立刻看了过来。
孟国庆当即叹道,“你是真行啊!竟然真找出一组反例!”
他说着脸上充满了惊喜。
在张明浩说要找一组反例的时候,他觉得根本是不可能的,报告要听懂都不容易,又怎么去找反例呢?
马建泽的团队研究出了‘最优框架’,自然比其他人对框架的理解更深入,他敢上台做报告,说明对最优框架非常有信心,一定是已经做过多次验证。
张明浩则是第一次听报告,就能现场找出一个反例?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他都会觉得张明浩是提前有准备。
张明浩摸了摸后脑勺,露出个人畜无害的笑容,“碰巧,只是碰巧!”
旁边座位的老教授顿时说道,“我就算是碰巧也找不出来啊。”
身后的人也跟着道,“别说是刚才了,现在让我找也不行。”
“每一个影响因素的阈值都是个函数表达,又不是直接性的范围……”
“算不了,太复杂了。”
在台下讨论声响彻报告厅的时候,马建泽一直站在白板前,盯着一个个数值、盯着一个个的验证过程,从头到尾仔细的看,还是没有能找出任何问题。
他没有验证最后一个数值,因为已经不用做了,台下的嘈杂声说明了一切。
那么多学者的验证根本不可能出错。
马建泽静静的站了很久,他忽然转过身,脸部肌肉紧绷、双眼一片通红,报告厅的嘈杂声都为之一静。
所有人都看了过去。
在台下众人的注视中,马建泽走下了讲台,顺着过道朝报告厅正门走去。
在路过后排位置时,他忽然定住了脚步,转过头看向张明浩,声音沙哑的开口问道,“你是怎么发现问题的?”
他很不理解。
整个研究是非常复杂的,报告就只有一个小时时间,中途好多的内容都没有说清楚,对方却能判断有错误,并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不在‘最优框架’内的‘更优’数值组。
他是怎么做到的?
其他人也非常的好奇,众多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张明浩的身上。
张明浩认真道,“你最开始讲的时候,我就觉得有问题。”
“多重物理因素影响下的最优建模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我认为,不可能依靠一个评价体系就能给出答案。”
话音一落,其他学者们也反应过来。
他们听到评分体系都觉得很新颖,但一直到最后也无法判断依靠评分体系得出的框架是否为‘最优’。
有人顿时附和道,“说的也对,我就一直觉得怪怪的。”
“靠一个评分体系解决多因素影响的问题,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是方法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