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根薄如蝉翼的银色带材轻轻托起一块磁悬浮重物,并持续运行七十二小时未中断时,会议室里响起了长久的掌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站起来,敬了个军礼,声音哽咽:“同志们,咱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命脉’技术。”
那一刻,朱炳坤哭了。
这位一辈子默默无闻的老工程师,年轻时曾参与过第一代半导体研发,却因时代动荡被迫中断研究。他曾以为自己注定只能做个修修补补的技术员,没想到暮年之际,竟能亲手触摸到改变世界的钥匙。
“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他在会后对张明浩说,“但我清楚一点:只要我们不停下来,别人就永远追不上。”
可命运总喜欢在巅峰时刻投下阴影。
就在“启明计划”第五阶段评审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发生了。
凌晨三点,警报骤然响起。
洁净车间的监控画面显示,4号生长炉内部压力突降,随后出现剧烈放电现象,整条传输轨道瞬间熔断。紧急制动系统虽及时启动,但仍造成约三十米已成型锡烯带材损毁,经济损失估算超两千万元。
更可怕的是,初步调查显示,事故并非源于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而是有人在冷却液循环系统中注入了微量氟化物??这是一种极难检测的腐蚀性物质,能在数小时内缓慢破坏陶瓷绝缘层,最终导致短路。
**人为破坏。**
安保部门迅速封锁现场,调取近七十二小时的进出记录。人脸识别系统捕捉到一名陌生面孔曾在夜间刷卡进入二级缓冲区,但由于当时正值换班间隙,门禁权限临时开放,未能触发警报。
“是内鬼。”方慧敏看完录像后冷冷地说,“那人走路姿势很熟,像是长期穿实验鞋的人。而且他对路线太熟悉了,避开了所有盲区摄像头。”
调查持续了整整一周。
最终线索指向一名三个月前借调来的青年研究员??李某,原属某地方高校材料系,背景看似清白,但深入核查发现,其海外社交账号曾多次浏览境外情报机构公开招募页面,且在过去一年中频繁与一名持有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的亲属通信。
抓捕行动由武警特种部队执行,在李某住所搜出一台隐藏式微型发射器,以及一份尚未发送的技术参数摘要,内容涵盖锡烯层间耦合机制的核心推导公式。
案件震惊高层。
国务院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对“启明计划”全体成员进行政治审查与心理评估,并增设三级物理隔离制度:所有核心数据存储于离网终端,严禁接入任何无线网络;纸质笔记统一使用特制墨水书写,遇光照即显水印防伪标识;每位研究人员每日出入需接受生物电波扫描,以防记忆信息被非授权提取。
风波过后,张明浩召集团队开了一次闭门会。
“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有压力。”他说,“有人担心泄密,有人害怕背叛,还有人开始怀疑??我们到底值不值得为这项事业付出一切?”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每一张脸。
“我想告诉你们一件事。三年前,我们在地下室调试第一台生长装置时,连真空泵都是拼凑的旧货。那时候没人相信我们会成功,包括我自己。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相信,有些东西比个人得失更重要。”
“科学本身没有国籍,但科学家有。我们可以选择沉默,也可以选择逃避。但我们选择了留下,选择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一束光。也许这束光会被风雨遮蔽,会被黑暗吞噬,但如果每个人都等着别人去照亮前方,那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亮起来。”
会议室鸦雀无声。
许久,薛坤轻声问:“接下来怎么办?”
“继续前进。”张明浩站起身,走向窗边。外面春雨初歇,晨曦微露,远处新建的产业园轮廓清晰可见。
“他们想让我们停下,我们就偏要跑得更快。下周,我要带队去青藏高原,在海拔五千三百米的无人区建立试验站??那里宇宙射线背景强、电磁干扰少,最适合测试锡烯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我们要证明,这块材料不仅能用在城市电网里,也能支撑未来的太空电站。”
朱炳坤咧嘴笑了:“我还以为你要退休呢。”
“等人类登上火星那天,我再考虑这事。”张明浩回头一笑。
高原试验如期展开。
运输车队穿越戈壁荒漠,历时六天抵达预定地点。由于地形险峻,大型设备只能拆解后由直升机吊运。整个基地采用模块化设计,能源来自太阳能+锡烯储能双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离网运行。
第一次野外通电测试那天,天空湛蓝如洗。
当长达五百米的锡烯电缆成功将光伏阵列产生的电力无损传输至三十公里外的接收站时,对讲机里传来激动的声音:“信号稳定!电压恒定!损耗……小于仪器检测下限!”
那一刻,所有人摘下帽子,向着东方缓缓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