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妻子早已等候多时。桌上摆着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是他的最爱。
“今天怎么这么晚?”她问。
“讲完最后一堂课了。”他脱下外套,“有点舍不得。”
她笑了:“你啊,明明累得眼皮打架,嘴上还说舍不得。”
他低头吃面,忽然说:“我想写本书。”
“写什么?”
“写这五年。写那些睡在实验室地板上的夜晚,写朱工修好第一台生长炉时笑得像个孩子,写高原上那一鞠躬,写藏族小女孩说的话……我要让以后的孩子知道,曾经有一群普通人,认真做了一次实验,然后改变了世界。”
她静静听着,然后轻声说:“那你得写我。”
他一愣:“你?”
“当然。”她瞪他一眼,“没有我在后面煮饭送衣,你能撑到现在?科学家也是人,也有老婆孩子。”
他笑了,眼角泛起细纹。
夜深了,他又坐在书桌前,打开文档,敲下第一行字:
>“202X年冬,一场大雪落在北方小城。实验室的灯一直亮着,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窗外,城市灯火通明。
那些光,有的来自万家烟火,有的来自高楼霓虹,但更多,正沿着看不见的锡烯线路无声流淌??它们源自戈壁荒漠的光伏板,来自高原之巅的风力涡轮,来自深海之下静默运转的反应堆。
而这光的背后,是一群人用青春、信念与沉默坚守换来的奇迹。
他知道,这场征途远未结束。
前方还有火星基地的能源难题,有可控核聚变的最后一公里,有量子大脑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未知边界。
但他不再焦虑。
因为他明白,只要还有人在追问“为什么”,还有人在深夜打开实验记录本,还有孩子仰望星空时问“我能成为科学家吗”??
火种就永远不会熄灭。
雨季又来了。
清晨,校园里的梧桐树滴着水珠,空气清冽如洗。自行车棚前,一辆旧式凤凰牌单车静静停在那里,车筐里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写着“Lumen-1初期设想”。
远处教学楼门口,几个学生正围在一起讨论问题,其中一个举起手中的铅笔芯模型,兴奋地说:“你看,只要控制好晶格对称性,石墨烯也能实现类似效应!”
阳光穿过云层,洒在他们年轻的脸上。
风起了,吹动了单车上的笔记页,纸张翻动,露出一行褪色的字迹:
>**相信光,然后成为光。**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