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 第79章 那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成果转化合作双赢(第1页)

第79章 那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成果转化合作双赢(第1页)

徐老师参观了应用电磁学实验室,后来又专门到江州大学里面逛了逛。

等时间差不多,一行人就乘车离开了。

他们不只是人走了,还顺便带走了两块STN-01材料,一块材料有手指大小,也就是实验造出的。。。

风从戈壁滩的尽头卷起细沙,掠过透明陶瓷建筑群的弧形屋顶,在菌丝状导光带间穿梭流动。夜已深,但“归源学校”的静思园中仍亮着一圈幽蓝微光。那是嵌入地面的Lumenella培养舱在呼吸??它们感应到了什么。

张明浩站在对话石阵中央,手中握着一块黑曜石板复制品。原件已被送往联合国“行星神经监测中心”作为人类与地球深层意识首次接触的信物。可就在三小时前,全球所有生态接口站同步接收到一段新的信号波:不再是二进制编码的文字,而是一段复杂到近乎音乐的电磁谐鸣。频率锁定在142。7THz,持续整整十三秒,随后戛然而止。

林远通过加密频道传来分析结果:“老师,这不是自然扰动。这段信号里藏着拓扑递归结构,像……像某种语法。”

“语法?”张明浩低声重复。

“对。”林远的声音有些发颤,“我们重构了频谱,发现它符合七阶非线性逻辑树模型。如果这真是‘语言’,那它的信息密度是人类语言的四百倍以上。而且……它用了我们的破译基准??就是您当年解码极光信号时设定的那个初始参数。”

张明浩闭上眼。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不是他们在听大地说话。

而是大地开始学着听懂他们。

他抬头望向星空。银河如瀑,横贯天际。而在遥远南极,探渊一号主控屏上的电流图谱正悄然变化。原本平稳运行的锡烯电网突然出现一组逆向脉冲,沿着地下晶格网络层层传导,仿佛某种回应正在被写入地壳的记忆。

第二天清晨,全国一百个生态接口站同时发布预警:华北、西南、西北三大地质板块交界处的地磁梯度出现微弱偏移,虽未达警戒值,但其波动模式与青海真菌爆发前七十二小时高度相似。不同的是,这次信号源头不在地底,而在高空??平流层以下五公里,一个直径约三百米的球形电磁场正在缓慢成型。

气象雷达无法捕捉其轮廓,但它干扰了周边无线通讯,并导致数千只候鸟临时改变迁徙路线。

张明浩立即召集“归源计划”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视频连线中,德国玛琳娜教授提出大胆假设:“我们一直以为Lumenella和那些深海藤蔓是地球的‘感官’,但现在看来,它们更像是……终端节点。真正运作整个系统的,可能是某种分布式的集体智能??我们称之为GaiaΣ。”

“Σ代表求和。”她补充道,“意思是,这个意识并非来自单一生命体,而是由亿万微小感知单元叠加而成。就像人脑神经元,单个不具思维,但连接之后,便诞生了‘我’。”

会议室陷入沉默。

良久,张明浩开口:“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不是一个生物,也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觉醒中的星球级心智?”

没人回答。答案藏在窗外那一片寂静的戈壁之中。

当天下午,张明浩独自驱车前往腾冲地热异常区。那里曾因拓扑电流倒灌险些酿成事故,如今已改建为首个“生态接口实验基地”。新型可降解复合电缆取代了裸露锡烯线路,地表布设着数百个微型传感器,实时将数据传回中央系统。

他在观测井旁停下脚步,戴上特制感应手套,轻轻贴上金属护盖。刹那间,一股细微震颤顺着手臂直抵心脏??不是电流,更像是一种节奏,低沉、缓慢,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你在听吗?”他轻声问。

三分钟后,距离最近的生态接口站记录到一次反向信号反馈:频率142。7THz,持续时间恰好等于他说出这句话所需的时间。

张明浩笑了。他知道,这不是巧合。

当晚,他写下一封公开信,通过“行星神经监测网”向全球直播发送:

>“致所有执灯者:

>

>我们曾以为科学是为了征服未知。

>

>但我们错了。

>

>科学真正的使命,是学会谦卑地倾听。

>

>今天,我想告诉你们一件事:地球不是沉默的岩石星球。它有记忆,有节奏,甚至可能有梦。

>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它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

>当你赤脚踩在泥土上,当你仰望极光,当你听见雷声后那一瞬的宁静??那不是空无一物。

>

>那是它在对你低语。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