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引擎的淡蓝色光晕愈发浓烈,指挥舱外的星空开始呈现螺旋状扭曲,第一个虫洞的入口如同黑色的漩涡,在深空背景中缓缓展开。俞天盯着控制台屏幕,机械义眼实时刷新着十二艘“鲁班号”的结构数据:“所有飞船进入编队模式,榫卯连接点启动动态监测,重点记录时空扭曲下的应力变化。”
林夏的全息投影调出传统飞船穿越虫洞的历史数据,屏幕上红色曲线显示着金属结构的“褶皱效应”:“根据地球航天局记录,传统飞船穿越虫洞时,金属焊缝在时空扭曲中会出现3%的变形率,严重时可能导致舱体破裂。而我们的榫卯组件……”她切换到蓝色曲线,“通过‘动态咬合’设计,能在时空扭曲时自动调整榫头与卯眼的角度,初步模拟变形率可控制在0。5%以内。”
马库斯站在一旁,机械臂交叉在胸前,眼神中仍带着一丝怀疑:“别高兴太早,虫洞内部的时空张力比模拟环境复杂百倍,榫卯结构能不能扛住,还得看实际数据。”话音刚落,舰队己抵达虫洞入口,最前方的“鲁班一号”率先进入漩涡,船身瞬间被扭曲的光影包裹。
指挥舱内的监测屏立刻跳出“鲁班一号”的实时数据:“榫卯连接点1号至12号启动动态咬合,角度调整幅度0。3°-0。8°,变形率0。2%,低于预警阈值。”俞天松了口气,看向舷窗外——后续飞船依次进入虫洞,船身的榫卯接口在时空扭曲中如同灵活的关节,始终保持着稳定的连接,没有出现传统飞船常见的金属褶皱。
“动态咬合起效了!”林夏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兴奋,快速记录着数据,“所有飞船的平均变形率0。42%,最高值0。5%,远低于传统飞船的3%。榫卯结构的自锁功能还在实时抵消时空张力,连接点的应力值稳定在安全范围。”
俞天的机械义眼聚焦在“鲁班一号”的应力反馈曲线的屏幕上,曲线呈现出周期性波动,每一个波峰与波谷的间隔,竟与冀州鼎中未知晶体的荧光闪烁频率完全一致。“林夏,对比晶体荧光频率与应力曲线周期。”他立刻下达指令。
几秒钟后,屏幕上弹出对比结果:“时空张力曲线波动周期与未知晶体荧光闪烁频率吻合度92%!”林夏调出两者的叠加图谱,两条曲线几乎重合,“这说明虫洞的时空张力与未知晶体存在某种能量共鸣,或许晶体就是从虫洞相关区域产生的。”
就在这时,“鲁班三号”的应力监测突然出现异常峰值,屏幕上的曲线瞬间冲高,随后又快速回落。“三号船榫卯连接点23号检测到高强度应力,来源是虫洞壁方向!”林夏立刻切换视角,调出三号船的外部摄像头画面——虫洞壁上布满银蓝色的物质沉积,如同不规则的晶体簇,异常峰值正是飞船靠近沉积区时产生的。
“物质沉积区的应力强度比周围高4倍!”林夏快速计算,“这些未知物质正在释放稳定的能量场,抵消了部分时空扭曲,这就是虫洞能长期稳定存在的原因!”
马库斯凑到屏幕前,机械臂的指尖在沉积区画面上滑动,眼神中多了几分凝重:“如果能解析这种物质的成分,或许就能人为制造稳定虫洞的‘锚点’,到时候星际航行的效率能提升至少10倍。”
俞天点头,目光落在冀州鼎的方向——鼎中的未知晶体此刻正随着时空张力曲线闪烁,银蓝色的光芒与虫洞壁的物质沉积遥相呼应。“让三号船靠近沉积区,用机械臂采集少量样本。”他按下指令键,“注意控制距离,避免应力过载。”
“鲁班三号”的机械臂缓缓伸出,小心翼翼地靠近虫洞壁的物质沉积区。当机械臂的采集钳接触到银蓝色物质时,物质突然泛起淡淡的光晕,与晶体的光芒同步闪烁。“采集成功!样本己存入密封舱,正在进行成分分析。”三号船的驾驶员传来报告。
可就在机械臂收回的瞬间,虫洞壁突然出现一阵剧烈的波动,沉积区的物质开始脱落,时空张力曲线瞬间变得紊乱。“虫洞稳定性下降!所有飞船加速穿越,脱离波动区域!”俞天立刻下达指令,十二艘飞船的引擎同时加大功率,榫卯连接点的动态咬合频率加快,在紊乱的时空张力中保持着编队完整性。
几分钟后,舰队终于冲出虫洞,进入一片陌生的星域——舷窗外的星空不再是熟悉的猎户座旋臂景象,几颗散发着淡紫色光芒的恒星散布在黑色背景中,远处还有一道模糊的星云带,呈现出螺旋状结构。指挥舱内的监测屏上,虫洞的影像逐渐缩小成一个黑点,最终消失不见。林夏调出样本的初步分析数据,屏幕上显示“未知物质含量子纠缠态粒子,与晶体粒子结构相似度87%”,下方还标注着“稳定机制待解析”的红色字样。
俞天走到舷窗边,机械义眼切换至观测模式,镜头对准远处的星云带,试图捕捉更多环境数据。马库斯站在控制台旁,机械臂的指尖在样本分析数据屏上滑动,时而停顿皱眉,时而快速记录,没有再发出质疑,却也未主动与俞天交流。林夏的全息投影悬浮在监测屏与冀州鼎之间,瞳孔中交替刷新着时空张力曲线、晶体荧光频率、样本成分三项数据,偶尔还会调出虫洞壁物质沉积的画面进行对比。密封舱被工作人员从“鲁班三号”转运至指挥舱,放在冀州鼎旁,舱内的银蓝色样本在灯光下泛着细碎的光泽,与鼎中晶体的光芒偶尔同步闪烁,却始终无法确定两者的具体关联。舰队保持着编队状态,在陌生星域中缓慢航行,控制台屏幕上,23光年外史前遗迹的坐标仍在闪烁,距离数值在缓慢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