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刘秀采取了怀柔政策,他以宽容和仁慈的态度对待那些参与叛乱的人,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种宽容的态度让许多原本心怀不满的人感到意外和感动,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逐渐放下了对刘秀集团的敌意。
与此同时,刘秀并没有忘记铁腕手段的重要性。他果断地派遣军队镇压叛乱,毫不留情地打击那些顽固不化的叛乱分子。军队的强大实力和果断行动让叛乱者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的抵抗很快就被瓦解。
在这场平叛行动中,刘秀集团展现出了高度的协调和配合能力。各个部门之间紧密合作,信息传递迅速准确,决策执行果断有力。这种高效的执行力使得平叛行动得以顺利进行,没有出现任何混乱和延误。
最终,河东和颍川的叛乱在刘秀集团的强大攻势下迅速被平定。这场叛乱原本有可能对公司造成更大的损失,但刘秀以惊人的速度化解了这场危机,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第三部分:西城“烂尾”——水攻奇谋与功亏一篑
然而,就在刘秀忙着在东方“救火”的同时,西城前线的“并购项目”却陷入了尴尬的“烂尾”状态。
刘秀撤离时,给留守的“项目负责人”岑彭和吴汉留下了指示:继续围困,伺机拿下西城和上邽,如果成功,“便可南击蜀虏”(下一步就去收购公孙述的蜀地公司)。但他同时也带走了主力资源和最高决策者。
岑彭和吴汉看着坚固的西城,强攻损失太大,于是想出了一个奇招——水攻!他们观察地形,发现可以利用河水,玩一把“水利工程”。他们指挥士兵用沙袋泥土堵塞河道,改变水流方向,试图来个“水淹七军”,把西城变成一座孤岛,逼迫隗嚣“破产投降”。
这一招堪称古代版的“资本绞杀”,试图用自然之力摧毁对手的物理防御。工程很成功,河水被引向西城,水位不断上涨,史载距离城头只剩下“一丈多”(约2。3米)!西城内一片恐慌,隗嚣集团眼看就要被“强制平仓”。
然而,就差这最后一哆嗦!
·城防之坚固,令人咋舌。那西城墙宛如铜墙铁壁一般,任凭洪水如何肆虐,始终稳如泰山,水位始终未能漫过城墙,形成那致命的一击。
然而,除了这坚不可摧的城防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外部融资”的干扰。公孙述虽然被耿弇等将领死死地挡在上邽,但他的存在本身,却如同鬼魅一般,给隗嚣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支撑。这种精神上的支持,使得隗嚣在面对汉军的强大压力时,依然能够苦苦支撑。
更为关键的是,公孙述的存在还牵制了部分汉军的兵力。原本,这些兵力可以用来集中攻打隗嚣,但如今却不得不分兵应对公孙述的威胁。如此一来,汉军在西线的力量被分散,给了隗嚣喘息之机。
然而,所有这些因素都还不是最致命的。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是“现金流”的断裂!由于刘秀将主力调往东部,导致西线汉军的“后勤供应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后勤供应链”,说白了就是粮草补给。仗己经打了这么久,粮食也快要吃完了!没有了粮草的供应,汉军还能坚持多久呢?
时光荏苒,转眼便来到了建武八年(公元32年)十一月。此时的围城之战己持续多日,双方都疲惫不堪,但汉军的情况更为糟糕——他们的“项目资金链”断裂了,也就是粮草耗尽。这无疑给汉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境。
与此同时,被困在城中的隗嚣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发起反击。于是,他与城外的援军紧密配合,里应外合,给汉军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打击。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岑彭和吴汉意识到形势己经无法挽回。为了避免“项目组”全军覆没,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无奈地下达了撤军的命令。
这场原本胜券在握、即将完成的“并购”计划,因为后方突然的“资金抽逃”(主力东调)和“供应链断裂”(粮尽),最终功亏一篑,成为了一个“烂尾工程”。而隗嚣则奇迹般地喘过了这口气,趁着汉军撤退的混乱,从西城成功突围,逃回了他的老根据地冀县。
尾声:战略僵局与命运天平
经此一变,陇右的战局从东汉集团的“单方面碾压”,暂时又变回了“战略僵持”状态。隗嚣虽然保住了命,但他的“陇右集团”己经元气大伤,信誉扫地,从“独角兽”跌成了“濒临破产企业”,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战略反击。
而对于刘秀来说,虽然这次西城“并购”烂尾了,但他成功保住了基本盘,迅速扑灭了后院的火灾,展现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危机处理水平。现在,他可以稍微从容地重新积蓄力量,等待着给隗嚣最后一击。
所有人都知道,隗嚣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而命运的天平,似乎也不再向他倾斜。连续的打击和巨大的压力,正在悄然侵蚀着这位“西北枭雄”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