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某县,一家原本依赖传统农业的小城,通过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和冷链物流系统,实现了农产品附加值翻倍增长,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万元。
在中部某市,一家本地新材料企业借助“县域科技赋能计划”的专项资金和专家支持,成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拿下多个国际订单,成为行业黑马。
而在唐烨的老家??一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城,如今也建起了自己的“科技小院”。村民们不仅可以接受现代农业培训,还能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一位曾在外地打工的青年返乡后,利用所学技术创办了一家生态农业合作社,年收入超过百万,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这一切,让唐烨感到无比欣慰。他知道,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为这片土地带来改变。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际,一封来自纪检部门的通知再次打破了平静。
通知内容简短而严厉:“请唐烨同志配合调查一起关于科技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这封通知,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系统内部引发了震动。
林婉清第一时间赶到唐烨办公室:“是不是又有人在背后搞你?”
唐烨神色凝重,却没有表现出丝毫慌乱:“如果真有问题,我愿意配合调查。但如果只是无端猜疑,我也不会沉默。”
他随即召开了一个小范围会议,向核心团队交代工作安排,并特别叮嘱:“无论发生什么,我们的目标不能变,改革不能停。”
随后,他主动前往纪检机关,配合调查。
调查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期间,各种猜测和谣言在网络上流传,甚至有媒体开始炒作“科技改革神话破灭”的话题。
但唐烨始终保持沉默,既不否认也不辩解,只是一句:“我相信组织,相信法律。”
终于,调查结果出炉??所谓“异常审批”,实为个别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在申报材料中夸大了项目成效,并未发现唐烨本人有任何不当行为。
真相大白后,舆论迅速反转。公众再次对这位始终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改革者投以敬意。
唐烨却并未因此松一口气。相反,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改革不仅要推动科技进步,更要净化政治生态,打破“唯数据论英雄”的惯性思维。
“我们要的是实效,而不是数字游戏。”他在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只有真正造福百姓的科技,才是有价值的科技。”
为此,他推动出台了《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所有科技项目必须以实际成效为核心评价标准,并设立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防止人为干预和虚假数据。
这项改革,再一次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神经。但在唐烨的坚持下,最终得以顺利实施。
一年后,国家科技发展指数稳步上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创下历史新高。
唐烨站在北京的最高楼顶,俯瞰这座他曾奋斗多年的城市,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画面:高原上的温室大棚、西南山间的滴灌系统、东北农田里的智能农机……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未完成。改革之路,仍在继续。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最后一句话:
**“科技兴邦,改革为民;步步高升,初心如磐。”**
夜色渐深,城市的灯火如星河般闪烁。而在远方,朝阳正悄然升起,照亮通往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