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还推动设立了“国家青年科技奖”,每年评选出百名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给予高额奖金和专项科研经费支持。
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一代的科研热情,也让中国的科技创新生态更加多元、更具活力。
在一次“科技强国论坛”上,唐烨面对数百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发表了感人至深的讲话。
“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使命。”他说,“过去几十年,我们追赶世界;今天,我们要引领时代。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我们别无选择。”
台下的掌声如雷,久久不息。
夜幕降临,北京的灯火璀璨如星。唐烨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他知道,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已无所畏惧。
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用科技改变国家的命运。
而这,正是他一路前行的动力源泉。
唐烨的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科技系统,但正如他所料,这场深层次的变革也触动了不少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尤其是《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办法》实施后,一些长期依赖论文数量、项目经费规模获取职称晋升与资源分配的科研单位开始出现反弹。
最先跳出来反对的是中科院下属某研究所的一位资深院士??陈启明。他在一次学术论坛上公开批评:“这种分类评价看似公平,实则削弱了基础研究的权威性,让真正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反而吃亏。”
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支持者认为“学术本就该以国际影响力和论文质量说话”,而反对者则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国科研之所以能追赶世界水平,靠的就是高强度、高密度的产出”。
面对舆论压力,林婉清第一时间向唐烨汇报情况,并建议召开专家座谈会进行政策解释与沟通。唐烨却摇了摇头:“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回应,而是要主动出击。”
于是,在一次国务院主持的科技创新座谈会上,唐烨当着数十位顶尖科学家、高校校长与企业代表的面,亲自阐述了这项改革的初衷与目标。
“过去我们强调‘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需要。”他语气沉稳,“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再用粗放式的方式去衡量科研的价值。”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赛道。应用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技术转化推动产业升级,这些同样是国家所需、人民所盼。”
会场上一片沉默。片刻后,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缓缓开口:“唐部长说得没错。我做了一辈子理论物理研究,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我们的许多论文只是在实验室里打转,真正落地的太少。”
这位老教授的话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几位来自企业的代表纷纷发言,讲述他们在技术研发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以及与高校合作时的种种障碍。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转化,而是科研评价体系不允许。”一家新能源企业的总工程师感慨道,“教授们更愿意发SCI文章,而不是跟我们一起去车间解决问题。”
唐烨听后微微一笑:“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套游戏规则。”
座谈会结束后,《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科研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文中明确指出:“科技强国不只是论文大国,更是创新强国、产业强国。”
与此同时,科技部联合教育部启动“科研成果转化激励计划”,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并对成功实现技术转化的团队给予额外奖励。
这一系列举措再次引发学界震动。不少青年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方向,部分原本专注于发论文的团队也开始尝试与企业对接。
然而,就在改革稳步推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悄然逼近。
某日清晨,唐烨刚走进办公室,林婉清便急匆匆地送来一份紧急报告:某国家级半导体材料研发项目的核心数据疑似泄露,涉及多个关键技术参数,极有可能已被境外势力获取。
“目前尚未确认是人为泄密还是网络攻击。”林婉清神色凝重,“但初步调查显示,该项目组一名年轻研究员近期频繁出入国外使馆区域,行为异常。”
唐烨眉头紧锁,立即召集国安、公安、科技部联合调查组,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机制。同时,他亲自联系该研究员所在单位负责人,要求全面封锁涉事实验室,所有人员不得外出,等待进一步调查。
“这不是一起孤立事件。”唐烨在内部会议上严肃说道,“如果属实,将是对中国科技安全的重大打击。我们要彻查到底,绝不姑息。”
调查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最终,查明该研究员确实涉嫌非法向境外提供科研资料,动机为个人经济利益驱使。相关部门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并对整个科研系统展开信息安全大排查。
此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轩然大波,公众对科研安全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有媒体甚至质疑:“我们的科研开放是否走得太快?是否会成为别国间谍渗透的温床?”
面对质疑,唐烨没有回避,而是在央视《新闻联播》特别节目中发表讲话:“科技发展必须开放包容,但我们也要筑牢国家安全的防线。开放不是无底线的妥协,而是有原则的合作。”
他宣布,科技部将联合公安部、国安局等部门,建立“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信息保护机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实行分级管理、动态监控,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
“我们要做到既开放又安全,既自由又有边界。”他说。
这次事件虽然给改革蒙上一层阴影,但也促使整个科研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唐烨深知,真正的科技强国之路,不仅要突破技术壁垒,更要防范外部风险。
而在国内改革持续推进的同时,国际形势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随着中国企业在5G、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领域的快速崛起,西方某些国家的技术封锁力度不断升级。多家中国高科技企业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单,部分关键设备、原材料进口受限。
面对新一轮围堵,唐烨并未退缩,而是加速推进国产替代战略。
他亲自主持召开了“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发展大会”,邀请华为、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负责人,以及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专家共商对策。
“我们不能永远受制于人。”他在会上坚定地说,“从今天起,我们要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难题,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完整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