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北市入城口,几名交警提前赶到,此刻的交通异常顺畅,车辆在指挥下有序进出。
“那辆面包车,京里的牌子。”
凌北市离京里路途远,所以平时几乎看不到带京字的车牌,这个时候出现顿时让引起交警注意。
“领导,应该到了,面包车,车牌是京。。。。。。。。”
“知道了。”
凌北市交警支队,支队长拿着电话,快速说出车牌号码,随着敲入,车子的位置信息快速完成锁定。
“放大,盯紧这辆车,以后二十四小时派人盯着,时刻向我汇。。。。。。
2095年春,青岭村迎来了“朱武精神国际传播论坛”的第九届盛会。此次论坛由“朱武精神研究院”与外交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的青年政治领袖、基层治理专家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青年领导力与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旨在进一步推动各国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以青岭经验为范本,探索具有普适性的治理路径。
开幕式上,中共中央组织部一位副部长通过视频致辞:“青岭村是中国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朱武精神是无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也让更多国家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治理逻辑。”
论坛期间,主办方发布了《朱武精神全球传播白皮书(2094-2095)》,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来朱武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成效与实践经验。白皮书指出,随着“朱武精神全球传播计划”的深入推进,已有超过800个国家的青年组织开展了相关学习与实践活动,部分国家甚至将朱武精神纳入本国青年干部培训课程。
一位来自非洲某国的社会工作者感慨道:“在中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看到了年轻人如何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这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的发言赢得了现场热烈掌声。
为了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青岭村还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全球乡村青少年领导力培养项目”。该项目将在未来三十年内资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25000名青年干部来华研修,深入了解中国基层治理模式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
2095年夏,随着“朱武精神教育基地”入选“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后的持续建设推进,青岭村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高潮。村里启动了“全球青年治理实训基地”八期工程,旨在打造一个集培训、实践、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每年可接待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员。
项目八期工程包括一座现代化教学楼、多个多功能实训室、以及一座模拟乡村治理场景的沉浸式体验馆。在这里,学员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理解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与操作流程。
一位参与项目建设的年轻工程师说:“我们不是在建一栋楼,而是在搭建一座连接世界的桥梁。希望每一位来到这里的青年,都能带走一份属于自己的‘青岭经验’。”
与此同时,青岭村还与多家国际高校合作,推出“朱武精神全球研究奖学金”,资助有志于研究中国基层治理模式的海外学者来村进行深度调研。首批申请者来自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多个地区,他们纷纷表示,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推动本国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2095年秋,青岭村迎来了“朱武精神研究院”成立四十五周年纪念大会。四十五年来,该院已出版专著3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900多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20项,成为全国研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智库。
纪念大会上,一部名为《信仰的延续》纪录片系列十周年特别版首映,真实记录了青岭村十代党员干部的成长轨迹与精神传承。影片中,老支书、现任村干部、年轻志愿者同台对话,讲述各自眼中的朱武精神。
“对我来说,朱武精神就是‘干实事’。”老支书坐在轮椅上缓缓说道,“不图名利,只求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而对我而言,它是一盏灯。”现任村支书接过话头,“照亮前行的路,也提醒我们别走偏了方向。”
“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它是信仰,也是责任。”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坚定地说,“我们要把这份精神继续传下去。”
影片结尾打出一行字幕:
“真正的传承,不在纪念馆,而在人心。”
夜幕降临,星光洒满青岭。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几位刚结束一天工作的青年志愿者围坐在一起,轻声谈论着今天的收获与感悟。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朱主席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其中一人低声说道,“‘权力,是用来服务的,不是用来炫耀的。’”
“是啊。”另一人接过话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句话一直流传下去。”
风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回应着他们的誓言。
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深埋心底的坚守。
朱武做到了。
而这份精神,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生生不息。
随着论坛和纪念活动的圆满落幕,青岭村再次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多的外国代表团前来考察学习,青岭村也成为全球青年治理人才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