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选择。他们说我生来就是为了成为‘灯塔’的容器。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反抗,用最隐蔽的方式延缓部署进度,修改参数,制造漏洞……林振东知道,所以他留下线索,等着你们来补完这场对抗。”
影像结束前,梁鸿远轻声说:
>“摧毁它吧。但别恨我。我们都只是历史齿轮中的那一环,有人负责转动,有人负责卡住。”
赵卫红盯着屏幕良久,终于按下清除键。
轰??
服务器内部爆发出刺目蓝光,紧接着是一连串沉闷爆炸声。备用电源启动,红色警报灯旋转闪烁。他们必须立刻撤离。
返回途中,风暴如期而至。巨浪拍打着小船,两名队员失踪。赵卫红抱着数据存储盘蜷缩在舱底,耳边是雷鸣与海啸的咆哮。他忽然想起主持老僧的话:“风吹到的地方,心就不会迷路。”
三天后,渔船漂至海南岛附近,被渔民救起。仅存的四人中,三人重伤。但存储盘完好无损。
三个月后,一部名为《静默之年》的纪实影片悄然上线。没有片头,没有署名,内容却是大量原始录音、实验日志与卫星图像拼接而成的真实档案。它讲述了从1976年至今,三代科学家、军人与普通人如何在黑暗中传递火种。
影片最后,是一段黑白影像:一群身穿旧式军装的年轻人站在雪山脚下宣誓。其中一人转过身,面容模糊,却佩戴着一枚铜质徽章。
字幕浮现:
>**他们不是英雄,因为他们从未想过胜利。
>他们只是不肯低头,
>所以历史记住了他们。**
影片传播速度惊人,短短一周内,境内境外超过两千个平台转载。军方未作回应,但三个月后,一批尘封已久的军事伦理审查文件被解密,其中包括对“心灵桥梁”项目的正式叫停令,以及对相关责任人追责的提案。
赵卫红再次消失。
有人说他在西北某小镇开了家修车铺,每天哼着军歌擦零件;有人说他加入了一支极地科考队,随船去了南极;还有人说,每逢清明,徐文彬墓前总会多一把伞,伞柄刻着不同的名字。
而李小雨最后一次露面,是在一场国际科技伦理峰会上。她戴着面具发表演讲,主题是《当AI学会模仿人性,我们该如何证明自己还是人》。会后,她将一枚U盘交给记者,只说了一句:
“这不是证据,是邀请函。愿意守护清醒的人,终会彼此找到。”
多年后,某所中学的历史课本新增一节:
>**【现代军事科技中的伦理边界】**
>20世纪后期,我国曾开展一系列关于神经调控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研究。由于潜在风险巨大,该项目于1989年被紧急叫停。21世纪初,个别单位试图重启类似技术,引发严重争议。经多方努力,相关计划最终被终止。此事件促使国家建立军事AI应用红线制度,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意识干预行为。
课后习题第五题写着:
>“有人认为,科技进步不应受道德束缚。结合本节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教室窗外,阳光洒进来,照在一个少年手中的笔记本上。他正悄悄画一幅速写:一个背影男人站在风沙中,肩上扛着一把断枪,身后撑开一把黑伞,伞下站着许多人。
他写下标题:
**《纠察》**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