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君衍撩袍坐下,懒洋洋地往后一靠,抬手揉了揉额角,下午一心查案,以至于错过公厨的饭点,案情线索中断,一时又没有思绪。
本打算去附近的食肆吃夕食,想起最近吃到的煎饼以及馄饨,脚步一转便来这了。
只是当他坐下来在心中捋清自己的思绪,正打算重新推演一番案情,脑海中却划过一个念头,这圈椅靠着还挺舒服的。
这下推演案情是进行不下去了,思绪又偏移到了空气中弥漫开来的食物香气,宋君衍这会才感觉到胃里空空。
好在没多久,菜上桌了。
瓷碗中汤色清澈,宋君衍拿起匙舀一块放入口中,眼中一亮。
其嫩入豆腐,软嫩但形状又不散,入口即化,肉质鲜嫩细腻嫩滑。
夹起莴苣丝,脆爽可口,桃花饮微甜清香。
总之,宋君衍吃的相当满足,顿时感觉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不少。
杜昭华收拾柜台地空隙,往前瞥了一眼,她突然理解了秀色可餐这词,没见旁边桌案一娘子羞红了脸吗,她做的美食何时如此被人忽略。
虽然她穿的是男装,确是生得芳殊明媚,一眼就能看出是个美丽的小娘子。
这边宋君衍沉浸在美食中,不知觉间已空盘,心想下回可以带些回去给妹妹尝尝。结完账,他便心满意足地离开食肆。
。。。。。。
眼看寒食节将至,过后便是清明节,杜昭华准备做些节日礼盒——青团,清明节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哪怕是最爱清净、不喜欢凑热闹的人,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也会忍不住携三五好友,或者家人出门游玩。
既然去玩,怎么少的了美食呢,杜昭华去订了一批纸盒,依然印上杜记的印章。
本朝也有青团,但是只有加豆沙馅一种做法,她打算做咸甜两种都做些。
杜昭华在柜台后挂上一幅画,其实不能说是画,纸上就画了一个圆滚滚的青团,旁边写明有五种口味,可以是五个一盒,也可以是十个一盒。
最后附上“清明青团,艾香青翠”。
挂完她拍拍手,欣赏了下自己的“佳作”,这种节令食品就不做木牌了,明年还可以拿出来挂上。
柜台上还摆了一盘青团,各个口味都有,切成小块,给进店的食客免费品尝,为此,白荷娘颇为心疼了一番,感叹这得费好多钱呐,娘子用料讲究,一个卖价格可不便宜。
杜昭华安慰她:“没事的,这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不会亏的。”
道理她懂,就是习惯了节俭。
“冯郎君,是要青团吗?”杜昭华见他站在柜台前,一脸纠结地看着青团,他就是之排队没有买到煎饼,买了笋丁肉馅馒头的年轻郎君。
之所以认识他,全因他和孙主簿一样,同为食肆的“编外外卖员”。
他点点头,又看了一眼柜台后面的画,欲言又止。
杜昭华知道他在纠结口味,柜台上摆放的试吃青团只剩下红豆这一种口味了,她也不是放开了给客人试吃的。
“喜欢吃甜的话,可以选择红豆、芝麻和桃花,咸口的话,就选蛋黄肉松和春笋肉丁。”
“甜口的各来三个,再来一个蛋黄肉松。”
看来又是个甜党,咸口的只愿意买一个来尝尝,不过,也有例外,有一个客人就全买的是咸口的,杜昭华自己是从来不会纠结甜咸,她像来一视同仁。
青团在寒食节前一天迎来了一波高潮,本朝初始,寒食节是要“禁火”三天的,直至清明节当天举行“改火”仪式,宫廷会赐火给百官,百姓就只能是自己弄新火种。
现如今,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禁火传统弱化,只是许多百姓依然会在寒食节当天吃冷食,如“子推蒸饼”、“饧大麦粥”、以及“子推燕”等。
寒食节当天,杜记食肆歇业,杜昭华租一辆牛车,带着酒、饭食、糕点、纸钱等上坟用品,前往郊外。
来到坟前,杜昭华把带来的食物供祭在墓前,奠几杯酒,烧了一把纸钱,抬头看了一眼墓碑上写的“唐故国子监博士杜知信墓”,以及一旁的“显妣朱淑静太夫人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