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裴九渊遗体火化,骨灰混入一方特制墨锭,由林小凡亲手研磨,书写《全民识字令》全文,拓印千份,送往九州各地。每一张纸上,都印有一行小字:“此墨含裴公之魂,愿光照蒙昧。”
葬礼之后,林小凡并未停留。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他们启程南返,途经三十余城。所到之处,皆有百姓自发聚集,有人献书,有人求教,也有人跪地哭诉:“我家孩子夜里做噩梦,说有黑袍人来收书,烧了我们的课本!”更有甚者,某县令公然下令查封民间学堂,理由是“防妖言惑众”。
林小凡一一记录,不怒不争,只在每座城池留下一句话、一首诗、一段讲义。他在断墙上写下:“知识不是火种,而是空气。你可以封闭房间,但无法阻止风进来。”他在庙宇廊柱刻下:“若文字是罪,那么所有祖先的名字都是诅咒。”他在集市中央朗声道:“你们害怕的不是我们识字,而是我们开始思考。”
与此同时,异象愈演愈烈。南方三省接连暴雨成灾,北方草原蝗虫蔽日,西部矿山塌陷频发。民间流言四起:“此乃天罚!因凡人窃取文道,扰乱阴阳!”一些道士登高作法,宣称唯有焚书祭天,方可平息神怒。
林小凡知道,这是心理之战。敌人要的不是毁掉学堂,而是摧毁信念。
于是他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前往昆仑墟??传说中上古文脉源头之地,寻找失落的《正心经》。据古籍记载,此经能引动天地正气,澄澈人心,若能重现于世,便可一举击破“天谴论”的谎言。
然而昆仑墟位于极西绝境,终年风雪封锁,历来只有得道大儒或谪仙之人才能进入。且路途凶险,需穿越“迷心谷”、“堕语崖”、“忘川桥”三大禁地,稍有不慎,便会神志尽失,沦为野兽。
苏挽晴劝阻:“你不是修士,何必冒此奇险?我们可以另想办法。”
林小凡摇头:“办法已经试过了。讲理、写书、办学,都不足以对抗恐惧。人们需要一个奇迹??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明:善念也能撼动天地。”
队伍最终只带三人同行:苏挽晴、一名熟悉西域地形的老驿卒,以及一位自愿追随的盲童??正是归心祠那位少女的弟弟。他说姐姐临终前嘱托他:“若哥哥再去寻道,请替我多看一眼光明。”
跋涉两个月,穿越戈壁、冰原、死林。途中老驿卒坠崖身亡,临死前指着远处雪峰说:“那里……就是昆仑墟的影子。”他们含泪掩埋遗体,在其墓碑上刻下《千字文》首句,作为最后的告别。
终于,在第一百零七天,他们抵达昆仑墟入口。一道巨大的石门矗立于雪山之巅,门上镌刻八个古篆:**“心诚则入,妄念即焚。”**
林小凡深吸一口气,迈步向前。刹那间,狂风骤起,幻象丛生。他看见自己倒在血泊中,三百启蒙堂化为灰烬;看见孩子们哭喊着撕毁课本;看见苏挽晴转身离去,说“你不属于人间”。他又看见裴九渊怒斥:“你不过是个执迷的疯子!”柳含烟流泪道:“停下吧,够了……”
他咬破舌尖,鲜血溢出,痛感让他清醒。他大声疾呼:“我不是为了成仙!我只是不想再看到一个人因不识字而被欺骗、被奴役、被遗忘!”
石门轰然开启。
门后并无金殿玉宇,只有一间朴素石室,中央悬着一块晶莹玉板,其上浮现文字,正是《正心经》全文。更令人震撼的是,玉板周围漂浮着数百缕金色丝线??与林小凡体内的愿丝同源,却更加纯净浩瀚。
他明白过来:所谓“天谴”,不过是人心背离善意所致;而真正的天意,藏在亿万普通人渴望光明的念头之中。这些愿丝,自古以来从未断绝,只是被权贵遮蔽、被岁月掩埋。
他取出余沉舟给的陶匣,打开封印,将“启明芯”置于玉板之下。霎时间,光芒暴涨,经文自动复制,一页页飞出石室,乘风而去,如雁群南归。
三天后,第一卷《正心经》出现在长安街头,被人拾起诵读。内容并非玄奥法诀,而是朴素箴言:
>“仁者不惧无知,唯惧装睡。
>智者不炫才华,唯惜光阴。
>天地无私,故万物生长;
>文字无主,故人人可得。”
随即,各地异象悄然退去。雨水恢复清澈,蝗虫散尽,噩梦止息。百姓奔走相告:“不是天罚,是我们的心回来了!”
三个月后,朝廷正式宣布:设立“正心日”,每年此日全国停政一日,专用于读书、写字、对话。首年参与人数超过百万,连边疆部落也派出使者前来学习汉字。
林小凡没有参加庆典。他在西南深山的一所小寨子里,正教一群孩子唱一首新编的童谣:
>“铅笔短,道路长,
>我们写下光。
>不怕风,不怕霜,
>字字是故乡。”
夕阳西下,最后一个音节落下,山谷回荡着清脆的笑声。
他抬头望天,星河璀璨。
忽然,胸口一热??三百愿丝再次震颤,但这一次,不再是孤独的共鸣,而是千万道新的愿丝正在天地间生成,交织成网,覆盖九州。
他笑了。
原来,他早已不是唯一的点灯人。
而是第一个,看见火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