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5章
他将太子朱和璧召至跟前,指着案头几份风格各异的民办报纸,问道:“璧儿,你看这些报纸如何?”
朱和璧经过几次历练,沉稳了许多,他仔细看了看,答道:“回父皇,报纸流通,言路得开,于吏治民生,确有裨益。然儿臣观之,其读者多为城中士绅商贾,或略通文墨之人。至于乡野农夫,市井走卒,恐十之八九,仍是不识此中字的。”
朱兴明欣慰地点点头:“你能看到这一层,很好。纸张易得,报纸易办,然若民智不开,一切终是空中楼阁。我大明子民,不应只有少数人能读书明理。扫除文盲,启牖民智,方是强国富民之根基!”
一个更为宏大、也更为艰巨的计划,在朱兴明心中成型。
很快,一道震动朝野、影响深远的诏令颁行天下:
“朕膺天命,抚育兆民。治国之道,教化为先。今特谕:各州府县,当以扫除文盲为要务,惠及每一个村庄。命地方官,敦促各村村长、里正、保长,遴选村中稍有学识者,或延请邻近生员、塾师,于农闲之时,每月至少五日,设扫盲学堂,教授村中青壮男女,识文断字,学习、朝廷律法、农桑技艺。所需微薄酬劳,由各村公田收入或乡绅捐助支应,朝廷亦酌情补贴。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各级官吏,务须实心办理,不得敷衍塞责!”
这道旨意,可谓石破天惊!将扫盲作为国策,强制推行到每一个村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朝中反对之声更甚于放开报禁之时。
“陛下!农夫村妇,只需勤力耕作,纳粮服役即可,何必读书识字?此乃浪费钱粮,扰乱农时!”
“是啊,陛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乃圣人之训。百姓若尽皆识字,恐生刁顽之心,不易管束啊!”
“各地生员,皆需准备科举,岂能浪费光阴于教导村夫愚妇?”
面对汹涌的反对声浪,朱兴明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他在朝堂之上,厉声驳斥:
“荒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乃是断章取义!圣人亦云‘有教无类’!百姓为何不能知晓道理?为何不能明辨是非?难道我大明的江山,是靠着一群愚昧无知之徒来巩固的吗?!”
“百姓识字,方能读懂朝廷政令,知晓何为善,何为恶,方能不被妖言蛊惑,方能更好地耕作技艺,富足家业!这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
“至于生员,教导百姓,正是体察民情、践行圣贤之道的最佳途径!比之空谈阔论,更有裨益!此事朕意已决,毋须再议!推行不力者,革职查办!”
皇帝的雷霆之怒,压下了所有异议。这项前所未有的“扫盲令”,开始艰难而坚定地向帝国的基层推进。
数月之后,京畿地区,一个普通的村庄——王家庄。
夜幕降临,往日里寂静的村庄,此刻却显得有些热闹。
村子中央的打谷场上,临时挂起了几盏气死风灯,映照着一张张饱经风霜、带着好奇与渴望的面孔。男女老幼,只要能走得动的,几乎都聚到了这里。
晚上娱乐业本就匮乏,劳累了一天的百姓们,竟然莫名的兴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