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基地的机械研发车间内,红色警报灯仍在天花板上闪烁,全息屏幕循环播放着归墟残余势力突袭小行星采矿站的画面——采矿站的金属舱体在能量冲击下断裂成碎片,散落在小行星带中。俞天站在屏幕前,右手着小臂上陶器碎片形状的旧伤疤痕,机械义眼快速扫描着飞船建造参数:“地球联合议会的指令很明确,新型星际飞船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原型机组装,应对归墟势力可能的下次突袭。”
“传统金属焊接组件的组装效率太低,且在火星极端温差下容易变形。”林夏的全息投影突然出现在控制台旁,她的瞳孔中闪过《鲁班经》的古籍扫描图,“我对比了23种古代工艺,发现鲁班榫卯结构的‘攒尖顶’拼接原理,或许能解决模块化组件的咬合问题——无需螺栓,通过榫头与卯眼的精准契合,就能实现部件连接。”
俞天眼前一亮,立刻让团队调出榫卯结构的三维模型。屏幕上,一组飞船舱体组件的榫头与卯眼正在模拟咬合,榫头顶端的“燕尾槽”与卯眼内侧的“卡槽”完美贴合,中间还预留出一道细小的缝隙。“这道缝是?”俞天指着缝隙问道。
“热胀冷缩缝,宽0。12毫米。”林夏调出火星近一个月的温度数据,“火星昼夜温差达173℃,从-153℃至20℃,传统焊接组件因热胀冷缩会产生应力集中,而这道缝隙能为组件变形提供缓冲空间。”
两天后,车间的极端环境测试舱前围满了人。测试舱左侧放着传统金属焊接的飞船舱体组件,右侧则是采用榫卯结构的同款组件。马库斯站在测试舱旁,双臂抱在胸前,左臂的机械臂泛着冷光:“古代工艺而己,我倒要看看它能不能扛住温差考验。”
测试开始,舱内温度先从20℃快速降至-153℃,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显示,传统焊接组件的表面很快出现细微裂纹,变形量逐渐增加到0。2毫米;而榫卯组件的热胀冷缩缝收缩,榫头与卯眼仍保持紧密咬合,变形量仅0。02毫米。当温度回升至20℃时,传统组件的变形量进一步扩大到0。3毫米,裂纹顺着焊缝蔓延;榫卯组件的变形量虽略有上升,但始终稳定在0。04毫米,热胀冷缩缝恰好抵消了温度变化带来的应力。
“不可能!”马库斯上前一步,从工具箱中取出归墟文明的应力检测仪——仪器的探头泛着淡紫色光芒,贴近榫卯组件的连接点。检测结果跳出的瞬间,他的脸色骤变:“应力分布均匀度竟然比焊接组件高62%?”
俞天走上前,机械义眼切换至“结构解析模式”,扫描线沿着榫卯组件的咬合处游走:“‘攒尖顶’原理的关键在于‘分力’,将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力分散到整个榫卯结构中,而非集中在焊接点。这就是古代工艺的容错智慧——不是对抗自然规律,而是顺应它。”
林夏的全息投影飘到测试舱上方,调出飞船整体组装模拟图:“按照这个测试结果,榫卯组件的组装效率能提升40%,且无需等待焊接冷却,模块化拼接可同步进行。”
就在众人讨论后续优化方案时,马库斯突然收起应力检测仪,转身走向车间出口:“别高兴得太早,这只是温差测试。星际航行中的高压环境,可不是古代工艺能扛住的。”他的脚步声消失在走廊尽头,却没注意到,应力检测仪的内存卡中,悄然记录下榫卯组件连接点的应力波形——那波形与归墟技术数据库中某段未知文明的能量波动,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俞天没有在意马库斯的质疑,他俯身观察榫卯组件的咬合处,机械义眼捕捉到榫头表面淡淡的纹路——竟与父母遗留的仰韶陶片上的纹路有几分相似。“林夏,”他突然开口,“调取归墟技术数据库中关于‘结构连接’的所有记录,我想看看榫卯结构是否与归墟技术存在关联。”
测试舱内,榫卯组件仍静静放置在平台上,表面反射着车间的灯光。屏幕上,极端温差测试的最终数据仍在闪烁,而俞天的机械义眼中,己开始快速比对仰韶陶纹与归墟技术纹路的匹配度——一个关于古代工艺与外星文明的隐秘联系,正悄然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