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嘉靖榜眼:从流放地到内阁 > 第20章 破格续考赠海防策(第1页)

第20章 破格续考赠海防策(第1页)

府试第三场策论开考时,晨曦刚漫过府衙的飞檐。沈砚之坐在号房内,指尖抚过试卷上“宁安府海防之策”的考题,心中猛地一震——这正是他县试时曾粗浅论述过的“屯垦戍边”延伸方向,也是胡宗宪大人常年关注的政务重点。

他深吸一口气,刚要落笔,却听见号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抬头望去,只见胡宗宪身着常服,在主簿的陪同下,正缓步巡视号房,目光在他的试卷上停留片刻后,竟径首走了进来。

“沈砚之,”胡宗宪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错辨的威严,“本府看你方才对着考题沉思许久,可是对‘海防’二字有什么见解?”

沈砚之连忙起身拱手:“回大人,晚辈在县试策论中曾提及‘屯垦戍边以御倭患’,只是当时见识浅薄,论述多有疏漏。如今面对府试考题,正想结合宁安府沿海实际,补充完善观点。”

“哦?”胡宗宪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走到桌前,指了指试卷上的空白处,“本府听闻你祖父沈敬言当年在朝堂之上,便曾上书言海防之重,可惜未被采纳。你既承先祖遗志,又关注地方实务,不妨说说,你认为宁安府海防的症结何在?”

沈砚之略一思忖,朗声道:“晚辈以为,症结有三:其一,卫所兵士多为老弱,且缺额严重,遇倭患时不堪一击;其二,沿海百姓缺乏组织,既无自保能力,又常被倭寇胁迫;其三,官府与渔民信息不通,倭寇来袭时往往措手不及。”

这番话并非空谈——考前他曾特意查阅刘崇文收藏的府志,得知宁安府近三年来,因倭寇袭扰损失的船只达百余艘,百姓伤亡逾千人,心中早己对海防问题有过反复琢磨。

胡宗宪闻言,不禁点头:“所言切中要害。那你可有解决之法?”

“晚辈斗胆认为,可从三方面入手,”沈砚之侃侃而谈,“其一,精选兵士,汰除老弱,同时鼓励沿海渔民入伍,许以免税优待,既充实兵力,又能利用渔民熟悉海况的优势;其二,在沿海各村设‘乡勇队’,由官府派武官教习武艺,遇倭寇袭扰时可先自保;其三,在重要港口设‘瞭望塔’,安排专人值守,一旦发现倭寇踪迹,立即以烟火为号,传递信息。”

他越说越投入,甚至忘了这是在考场之上,伸手在草稿纸上画出简易的海防布防图,标注出瞭望塔的位置与乡勇队的分布范围。

胡宗宪俯身看着草稿纸上的图样,眼神渐渐亮了起来。这布防图虽简陋,却处处贴合宁安府沿海地形,尤其是“渔民入伍”与“瞭望塔传信”的设想,既务实又创新,比许多地方官员的奏疏还要周全。

“好!好一个‘三策护海防’!”胡宗宪忍不住抚掌赞叹,随即似想起什么,对主簿道,“你去取本府书房里那本蓝皮封面的《海防策》来,送予沈砚之。”

主簿虽有些惊讶——那本《海防策》是胡宗宪多年来治理海防的心血结晶,从未轻易示人,却也不敢多问,连忙转身去取。

沈砚之更是受宠若惊,连忙躬身道:“大人厚爱,晚辈愧不敢受!《海防策》乃大人心血之作,晚辈资历浅薄,恐难领会其中深意。”

“你不必过谦,”胡宗宪摆手道,“本府观你对海防之见颇有天赋,只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这本《海防策》中,不仅有本府对历代海防策略的总结,还有宁安府近十年的倭患记录与应对案例,你若能仔细研读,必能对你有所助益。”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沈砚之的试卷上,又道:“本府今日破格入你号房,不仅是为了考较你的才识,更是想给你一个机会——府试策论原限千字以内,你可不受此限,尽你所能,将‘海防三策’详细论述,若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本府不仅会给你高分,还会将你的策论呈递按察使司,为宁安府海防提供参考。”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在沈砚之心头。他知道,胡宗宪这是在刻意栽培他——不仅赠予珍贵的《海防策》,还允许他破格超字数作答,这份信任与期许,比任何奖励都更让他动容。

“晚辈定不负大人所望!”沈砚之深深鞠了一躬,眼眶微微泛红。他想起在流放地的艰难岁月,想起祖母的日夜期盼,想起刘崇文与李御史的悉心指导,如今再得胡宗宪如此厚爱,更觉肩上的责任重了几分。

不多时,主簿捧着一本蓝皮封面的线装书回来,递到沈砚之手中。沈砚之接过书,指尖触到粗糙的封面,能感受到纸张的厚重——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胡宗宪对他的期许,是他未来治学与为官的指引。

胡宗宪看着他郑重的模样,满意地点了点头:“你安心答题,本府不打扰你了。记住,治学如治世,既要心怀天下,也要脚踏实地,切不可好高骛远。”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号房,临走前还特意叮嘱衙役,莫要打扰沈砚之答题。

沈砚之目送胡宗宪离开,将《海防策》小心翼翼地放在桌角,重新拿起笔。此刻他的心境己截然不同——之前的紧张与焦虑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信心与动力。他翻开《海防策》,快速查阅其中关于宁安府倭患的记录,结合自己的“三策”,开始在试卷上详细论述。

他先分析宁安府海防的现状,引用《海防策》中“嘉靖二十年,倭寇袭扰宁海卫,掳走百姓三百余人,烧毁船只五十余艘”的案例,论证海防的紧迫性;再详细阐述“三策”的具体内容,如“渔民入伍”需如何制定免税标准,“乡勇队”需如何配备武器,“瞭望塔”需如何选址与值守;最后还提出“海防与民生结合”的观点,建议官府组织渔民发展远洋渔业,既增加百姓收入,又能让渔民成为海防的“眼线”,一举两得。

笔尖在纸上流淌,不知不觉间,字数早己超过千字,可沈砚之仍觉意犹未尽。他想起胡宗宪“脚踏实地”的叮嘱,又在试卷末尾补充了“三策”的实施步骤与预算估算,确保每一个建议都有可操作性,而非空谈理论。

夕阳西下时,沈砚之终于完成了策论。他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看着试卷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又看了看桌角的《海防策》,心中满是成就感。他知道,这份策论不仅是对府试的应答,更是对胡宗宪信任的回报,是他对“如何为官、如何为民”的初步思考。

收卷时,衙役看到沈砚之的试卷篇幅远超常规,却并未多问——显然是得了胡宗宪的叮嘱。沈砚之将试卷与《海防策》小心收好,走出号房,只见胡宗宪正站在府衙门口的老槐树下,似在等他。

“沈砚之,”胡宗宪见他出来,笑着走上前,“策论答得如何?可有什么难处?”

“回大人,晚辈己详细论述‘海防三策’,并结合《海防策》中的案例与数据,补充了实施细节,多谢大人赠予宝书,也多谢大人破格允许晚辈超字数作答。”沈砚之躬身行礼,语气中满是感激。

“不必谢我,”胡宗宪摆手道,“你能有此才识与见解,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本府只是给了你一个展现的机会。”他顿了顿,又道,“府试结果三日后公布,你若有时间,可来府衙书房,本府还有些关于海防的实务问题,想与你探讨。”

沈砚之闻言,大喜过望:“晚辈定当准时前来,聆听大人教诲!”

胡宗宪点了点头,转身往府衙内走。沈砚之看着他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海防策》,心中豁然开朗——他之前考科举,多是为了替祖父平反、为家族争光,如今却明白,科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真正的读书人,当如胡宗宪这般,以学识为刃,以民生为念,在其位,谋其政,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守安宁。

他握紧手中的《海防策》,脚步坚定地往客栈走去。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府试的结果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这场考试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机遇,更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