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烨来到会议室,坐定之后,轻声说道,“董大爷,我刚与万县长了解过情况,这个案子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董伟清是服药自杀,但动机确实不够。行贿虽然违法了,但还不至于让他付出生命为代价。应该是受到了胁迫。”
董大武红着眼睛说道,“唐县长!我对儿子很了解,他平时本分老实,根本不可能做行贿的事情,他肯定是被人逼死的!”
唐烨暗忖董大武很难接受儿子去世,所以情绪有些激动,轻声道,“董伟清去世之后,有没有。。。。。。
唐烨的改革并未因“县域科技赋能计划”的全面铺开而止步。相反,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国家科技发展指数稳步上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随着“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合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地方执行层面暴露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项目重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过长等问题。
“我们不能只看数据增长,更要关注这些科技成果是否真正惠及百姓。”唐烨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严肃指出,“如果只是把钱投进去,没有产出,那就是资源浪费。”
为此,他亲自带队前往中西部多个省份开展专项调研,深入一线了解政策落地情况。在湖北某县,他看到一个令人揪心的现象:当地投入数千万建设的农业科技园区,由于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和市场对接机制,导致大量设备闲置,技术成果无法转化。
“这不是个例。”随行的林婉清低声说,“很多地方为了争取项目资金,盲目上马,但后续管理跟不上,最后成了‘空壳园区’。”
唐烨沉默片刻,随后召集当地干部召开座谈会,明确要求:“我们要的是实效,不是形象工程。从现在起,所有科技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估,并设立退出机制,对长期无效的项目要及时调整。”
回到北京后,他立即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制定《科技项目全流程管理办法》,提出“立项前评估、实施中监管、验收后追踪”的三段式管理模式,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资源精准投放。
这项改革一经推出,立刻引发广泛讨论。部分地方政府担心审批流程变严会影响项目申报积极性,而一些科研单位则担忧新的监管制度会束缚创新活力。
面对质疑,唐烨坚定表态:“监管不是限制,而是保障。只有规范运作,才能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民。”
在他的推动下,新规逐步落地。短短半年内,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了近200个低效或虚假项目,同时扶持了一批真正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企业。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也创下新高。
然而,就在改革稳步推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再次将唐烨推向风口浪尖。
这一次,问题出在一项国家重点支持的新能源项目上。该项目由某省科技厅牵头,联合多家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目标是突破新型储能材料的技术瓶颈。但由于项目负责人涉嫌违规操作,导致资金被挪用,关键技术迟迟未能突破,最终引发舆论哗然。
纪检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并向唐烨发函,要求其配合提供相关决策资料。
消息一出,网络上迅速发酵,不少自媒体开始炒作“唐烨改革神话破灭”,甚至有人翻出多年前他在南方某省任职期间的一些旧账,试图制造更大舆论压力。
林婉清焦急地找到唐烨:“这次动静不小,你得想办法自证清白。”
唐烨神色平静,却目光坚定:“我不怕查,只怕真相被掩盖。”
他第一时间整理了所有涉及该项目的会议记录、批示文件以及专家评审意见,提交给调查组,并主动接受问询。
调查持续了一个月,最终结果出炉:该项目确实存在管理漏洞,个别责任人已被依法处理,但未发现唐烨本人有任何不当行为。相反,调查报告特别指出,唐烨曾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要严格把控项目质量,防止资源浪费”,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科技项目的风险防控机制。
真相大白后,舆论迅速反转。多家主流媒体刊文支持唐烨的改革方向,并呼吁建立更完善的科技项目监督体系。
唐烨没有沉浸在短暂的胜利中,而是趁势推动出台了《科技项目绩效问责机制》,明确要求所有重大科技项目的负责人必须签署责任书,并建立终身追责制度,确保科技改革不走偏、不变质。
“我们要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科技生态。”他在一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邦、改革为民的目标。”
这一年,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基层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历史新高。
站在北京高楼之上,唐烨望着远方灯火通明的城市,心中充满感慨。他知道,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希望。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最后一句话:
**“步步高升,不只是职务的晋升,更是思想的升华;初心如磐,方能在风雨中砥砺前行。”**